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布局研究
中国亮点研究院院长、罗卫国
2024年11月5日于国家图书馆、32个子课题、纲要共2.5万字
1、联合国关于煤炭产业碳中和的三个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一: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
联合国建议,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煤炭产业应加速绿色转型。具体措施包括:在2030年前,将煤炭产业的碳排放强度降低30%,这需要通过采用先进的清洁开采技术和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来实现。同时,鼓励煤炭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太阳能和风能,计划到2050年,煤炭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应占其总投资额的50%以上,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指导意见二:实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联合国强调,煤炭产业应广泛应用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到2035年,全球煤炭产业应至少有20%的碳排放量通过CCUS技术进行捕集和封存。此外,联合国鼓励煤炭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更高效的CCUS技术,目标是到2050年,CCUS技术的捕集效率提升至90%以上,为煤炭产业的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指导意见三:促进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联合国倡导,各国煤炭产业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碳中和挑战。建议每年举办一次全球煤炭产业碳中和峰会,邀请各国煤炭企业、政策制定者和科研机构参与,分享减排技术和经验。同时,鼓励煤炭企业之间建立跨国合作项目,共同研发和推广碳中和技术。到2030年,全球煤炭产业应建立至少50个跨国碳中和合作项目,推动全球煤炭产业向碳中和目标迈进。
2、中国政府关于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文件——
《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
该文件明确提出,至2020年,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体系需基本完善。其中,智能化建设将成为重点,计划推动50座以上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智能化开采技术覆盖率达到10%。同时,文件强调清洁高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目标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至75%以上,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煤炭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未来三年内,将加快煤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计划到2023年,智能化煤矿数量翻一番,达到100座以上,且智能化开采效率提升20%以上。同时,文件要求加大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力度,推广高效清洁燃烧技术,使煤炭消费中的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该通知强调,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需基本实现智能化。其中,智能化采掘系统覆盖率需达到30%以上,减少井下作业人员2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同时,文件鼓励煤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确保煤炭行业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国家领导人关于煤炭行业践行新质生产力讲话的三个要点——
要点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
国家领导人强调,煤炭行业要践行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指出,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发展。他提到,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在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加大投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点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家领导人指出,煤炭行业践行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他强调,要加快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发展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他提到,到2025年,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要显著提升,煤炭消费比重逐步降低。
要点三:强化安全环保责任
国家领导人还强调,煤炭行业践行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安全环保责任。他指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底线和红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提到,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他强调,煤炭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确保生产安全;同时,要积极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4、三个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的利润模式——
1. 山西神华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简介:山西神华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煤炭转型企业,致力于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公司成立于2000年,拥有员工5000余人,年煤炭处理能力达5000万吨。
非煤业务案例:神华清洁能源在非煤领域积极拓展,重点发展天然气业务。通过煤炭气化技术,成功将煤转化为天然气,年产量达100亿立方米。此外,公司还涉足新能源领域,投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年发电量达到5亿千瓦时,非煤业务利润占比已超过30%。
经验总结:神华清洁能源的成功在于其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发展。通过煤炭气化技术,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了污染排放。同时,公司积极投资新能源项目,提高了非煤业务的盈利能力,为煤炭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中国煤炭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简介:中国煤炭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中国煤炭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公司成立于2010年,拥有员工2000余人,总资产达100亿元。
非煤业务案例:中国煤炭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风电和光伏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司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建设了多个风电和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0亿千瓦时。此外,公司还涉足储能和氢能领域,为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验总结:中国煤炭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成功在于其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公司通过投资新能源项目,实现了煤炭业务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了非煤业务的竞争力,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美国联合煤炭公司新能源分部
企业简介:美国联合煤炭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其新能源分部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公司成立于1900年,拥有员工10000余人,年煤炭产量达1亿吨。
非煤业务案例:美国联合煤炭公司新能源分部在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司在美国西部地区建设了多个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0亿千瓦时。此外,公司还涉足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领域,为煤炭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验总结:美国联合煤炭公司新能源分部的成功在于其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公司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了煤炭业务的绿色转型。同时,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和合作发展,提高了非煤业务的盈利能力,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煤炭集团转型康养、研学等产业的三个案例
### 案例一:晋城市煤炭集团转型康养产业
晋城市煤炭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通过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煤炭产业向康养产业的成功转型。在“1”即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晋城市GDP总量从2020年的1425.7亿元增加至2305.3亿元,增长了880.6亿元,连续三年GDP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在“5”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文旅康养产业成为重点发展方向。晋城市锚定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整合医疗、文旅资源,推动康养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 案例二:京能集团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京能集团在煤炭集团转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医疗资源和文旅资源,明确了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构想。京煤集团副总经理提出,要加快城市嵌入式养老布局,通过二至三年时间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文旅产业要进一步提升各酒店盈利能力,深入研究发展延伸产业链,并注重信息化发展。京能集团计划在包括同类资源整合融合、存量资源转型升级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京煤尽快做大做强健康养老和文旅酒店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
### 案例三:山东能源集团发展医养健康主业
山东能源集团在煤炭资源枯竭的背景下,通过盘活存量医疗资源,以医助养、以养促医、医养结合的方式,打造医养协同融合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在埠村煤矿医院的基础上,山东能源集团筹建了山东能源逸乐医养中心,设置床位100多张,为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高品质的综合型照护服务。此外,山东能源集团在国内16个省(区、直辖市)拥有70余家各类医院和医疗机构,其中二级和三级医院24家,这些医院在当地有着良好口碑,为集团转型医养健康主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山东能源集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6、煤炭集团与国内外大学、研究院合作的三个成功案例——
案例一:宁夏煤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
宁夏煤业洗选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共同研发出3D煤仓建模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3D激光技术,能实时监测煤仓料位和储量,提高作业效率20%以上,确保现场作业安全。该系统已部署于宁夏煤业洗选煤生产现场,并在安宁体系智慧洗选中实时显示,为生产组织提供了精确高效的仓容信息。若应用于宁煤公司的226座煤仓,预计可节约投资2486万元。
案例二:龙煤集团与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合作
龙煤集团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大学及研究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煤炭开采、加工及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合作中,龙煤集团引入先进的智能化开采技术,建成东北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80%以上井下辅助系统无人化,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此外,通过合作研发,龙煤集团在矿井水处理和瓦斯发电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年节约水资源达1000万立方米,瓦斯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
案例三: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与中科院合作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与中科院共同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历时五年,成功开发出新一代煤制天然气催化剂。该催化剂可将煤炭气化效率提高至60%以上,减少碳排放2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的多个煤化工项目中得到应用,年产生物天然气达5亿立方米,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双方还合作建设了煤炭清洁利用研发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7、煤炭集团与当地政府共建产业园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甘肃能化窑煤集团与天祝县政府共建产业园
甘肃能化窑煤集团与天祝县政府合作,共同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该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500亩,已实施帮扶项目26项,投入帮扶资金744.12万元。通过构建“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高原夏菜种植2000亩,预计亩均产值达8000元。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二:淮北矿业集团与杜集区政府共建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
淮北矿业集团与杜集区政府携手,利用关闭矿井的闲置资源,共同打造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面积450亩,计划投资近8000万元,布局钢材功能区、集装箱功能区等五大板块。园区以铁路为核心,打造多式联运基地,预计年营收可达30亿元。通过智慧化、零碳绿色化的运营方式,该产业园有望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案例三:准格尔旗政府与能源企业共建产业园
内蒙古准格尔旗政府与多家能源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该产业园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风光电”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功培育出全区首个千亿元煤炭产业集群。产业园通过“企地企民共建”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预计产业园的年产值将持续增长,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8、三个中国煤炭产业规划案例——
1. 神东集团:全球首个煤炭行业大规模5G定制网
企业简介:神东煤炭是亚洲最大的煤矿,隶属于神东集团。该公司致力于煤炭开采和能源供应,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产业规划:神东集团规划了5G+智慧矿区,通过建设5G站点和MEC(多接入边缘计算)设施,实现矿井无人化、少人化作业。计划覆盖7个矿区,提供高可靠、低时延的5G网络,支持智能化生产控制。
新兴产业布局:神东集团在新兴产业方面,重点布局了5G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通过5G网络,实现井下高清视频实时监控、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预计每年可减少生产事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服务蒙、陕、晋三省经济发展。
2. 山西焦煤集团:全球最大焦煤生产加工企业
企业简介:山西焦煤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加工企业,拥有西山煤电、汾西矿业等多个子分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太原市。
产业规划:山西焦煤集团制定了“三个三年三步走”战略规划,旨在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到2028年,将全面建成新焦煤,领跑国内煤焦行业,跨入世界一流煤焦企业行列。
新兴产业布局:在新兴产业方面,山西焦煤集团重点布局了煤炭深加工、现代物流贸易、文旅医养产业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煤炭产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预计每年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
3. 潞安化机集团:世界级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企业简介:潞安化机集团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专注于煤机装备、煤电、煤化工等领域。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研发团队。
产业规划:潞安化机集团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煤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计划每年推出多项科技创新成果,提高煤炭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新兴产业布局:在新兴产业方面,潞安化机集团重点布局了煤化工、氢能、固废协同处置等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成果转化。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煤炭产业向更加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9、中国煤炭集团海外战略的三个项目及成功经验——
### 第一段:中国煤炭集团在澳大利亚的投资项目
中国煤炭集团在澳大利亚的投资项目是其海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搜索结果,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成功收购了3家煤矿,包括澳斯达煤矿、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和格罗斯特煤炭有限公司,这些收购使得兖矿集团的权益煤炭产量接近2000万吨/年。这一项目不仅增强了中国煤炭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也提升了中国煤炭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这些投资,中国煤炭集团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煤炭资源供应,还通过技术输出和管理经验的分享,提升了当地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标准。
### 第二段:中国煤炭集团在印尼的煤矿项目
中国煤炭集团在印尼的投资项目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搜索结果,神华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了年产150万吨的露天煤矿。这个项目不仅为中国煤炭集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通过这个项目,中国煤炭集团展示了其在煤矿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也为印尼提供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帮助当地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三段:中国煤炭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
中国煤炭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根据搜索结果,中煤集团在南非、纳米比亚、俄罗斯等国家市场进行了深入耕耘,累计出口煤炭1942万吨,开展进口煤业务8968万吨。这些数字量化了中国煤炭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贡献。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中国煤炭集团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能源支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此外,中国煤炭集团还通过技术交流和设备展览会等方式,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在煤炭采矿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0、中国内地的煤炭集团一带一路战略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中煤集团与俄罗斯能源合作
中煤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深化能源合作。近年来,中煤集团在俄罗斯市场的煤机装备出口量显著提升,2023年成功出口三套成套智能支护设备至俄罗斯瓦尔库塔煤业项目。十年间,中煤集团累计出口煤炭1942万吨,开展进口煤业务8968万吨,为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能源合作,中煤集团不仅提升了自身品牌影响力,也为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贡献了力量。
案例二:陕煤集团中亚炼油项目复工复产
陕煤集团在中亚地区布局的8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亚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国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项目。该项目在复工复产后,迅速完成装置检修,并产出合格产品。截至2024年4月底,项目累计加工原料4.2万吨,产出产品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通过降本增效和强化协作配合,项目较预算节约资金40%,提前实现满负荷运行,获得吉尔吉斯斯坦总理的高度赞赏。
案例三:中煤平朔集团智能化矿山建设
中煤平朔集团作为煤炭行业的标杆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积极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目前,中煤平朔集团已建成1家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5家省级智能化煤矿,实现了安全可靠化、管理高效化、生产绿色化。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煤平朔集团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未来,中煤平朔集团将继续推动智能化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煤炭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11、河南焦煤集团和焦作市政府最近的三个合作意向——
### 第一段:氢能与风电项目合作
河南焦煤集团与焦作市政府在新能源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特别是在氢能和风电项目上。根据专题推进会的信息,焦煤集团计划在氢能和风电产业项目上进行深入规划和推进。具体来说,会议中提到了加快项目推进的具体解决方案,并就产业发展定位、规划设计、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预计这些项目将有助于焦煤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同时也为焦作市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这一合作意向体现了双方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的共同努力。
### 第二段:建材与化工产业合作
焦煤集团与焦作市政府在建材和化工产业上也展现出合作意向。会议中提到了对建材、化工等产业项目的规划及进展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加快项目推进的具体解决方案的讨论。这些项目预计将提升焦作市的产业规划层次和建设规模,打造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焦煤集团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培育,这不仅有助于集团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将为焦作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第三段:文旅康养项目合作
在文旅康养领域,焦煤集团与焦作市政府同样展现出合作意向。会议中强调了利用焦作市的红色资源和百年老矿的红色基因,聘请高端设计团队,打造文旅产业新的增长极。这一合作意向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势,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配套,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这也将有助于焦作市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康养旅游选择,推动地区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合作项目,焦煤集团和焦作市政府将共同推进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12、三个煤炭企业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案例——
案例一:晋能控股集团
企业简介:晋能控股集团是中国大型煤炭企业之一,专注于煤炭开采、加工和销售。近年来,晋能控股集团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实现智能化生产。
数字化经验:晋能控股集团通过建设生产经营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实现了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其中,生产经营平台可根据订单精准匹配煤炭产品,实时分析库存和利润,助力企业精准决策。
人工智能项目:晋能控股集团引入了智能网管平台,实现了对网络故障的精准定位,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公司还应用了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减少了人员投入,实现了快速巡检,提高了矿井安全性。
案例二:山东能源集团
企业简介:山东能源集团是中国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多个大型煤矿和现代化煤炭加工设施。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数字化经验:山东能源集团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同时,集团还推动了多个数字化项目的实施,如智慧矿山建设、智能物流系统等,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人工智能项目:山东能源集团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对煤炭开采过程进行智能优化,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此外,集团还应用了智能机器人进行巡检和维修,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设备维护效率。
案例三: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公司
企业简介: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煤炭开采和化工生产的综合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数字化经验: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公司建设了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通过数字化手段,公司能够精准掌握生产进度、设备状态等信息,为优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项目: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公司引入了智能算法对矿井生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同时,公司还应用了智能填充开采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开采成本。此外,公司还引入了皮带巡检机器人,能够及时发现并报警设备故障,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3、中国煤炭行业三个集团公司的转型升级案例——
### 第一段:核心业务转型升级案例
在中国煤炭行业,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和中煤集团作为行业领头羊,其核心业务转型升级案例值得关注。国家能源集团以40109万吨的原煤产量位居首位,同比增长0.2%,其核心业务在于优化煤炭开采效率和提升清洁能源比例。晋能控股集团以28368万吨的产量位居第二,增长4.2%,其核心业务转型升级体现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效率。中煤集团以17853万吨的产量排名第三,同比增长2.4%,其核心业务转型升级聚焦于提高煤炭开采的智能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提升生产效率。这些集团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保持了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 第二段:新业务发展案例
在新业务发展方面,这些煤炭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国家能源集团通过并购整合优质煤炭资源,优化煤电产业,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同时推进煤化工产业从基础化工向高端化工升级。晋能控股集团则通过优化煤基产业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初级大宗煤基化工产品销售比重,提高精细高端煤基化工产品比重。中煤集团则通过建设数字化模范试点,利用“灯塔效应”展示智能化带来的效益提升,推动集团整体智能化转型。这些新业务的发展不仅为集团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为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 第三段:未来商业机会
展望未来,中国煤炭行业的商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和优质产能释放。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大型煤矿和一些矿井灾害严重的煤矿基本实现矿山安全监控的智能化,这将为煤炭行业带来超过5000万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随着“3060”双碳政策的推进,煤炭行业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带动优质产能发展,淘汰劣质产能。此外,未来煤炭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8万亿元,这为煤炭集团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通过智能化和绿色转型,煤炭集团能够提升竞争力,抓住未来商业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4、三个国外的煤炭行业规划案例——
### 国外煤炭行业规划案例一:澳大利亚煤炭产业
**企业简介:**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之一,其煤炭产业以高效率和环保著称。例如,澳大利亚的Whitehaven Coal公司,是澳大利亚领先的煤炭生产商之一,拥有多个煤矿项目,包括Narrabri煤矿,预计在2026年达到9百万吨/年的产能。
**产业规划:**
澳大利亚煤炭产业的规划重点在于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和减少环境影响。通过技术革新和政策引导,澳大利亚煤炭行业正逐步向清洁能源转型。预计到2026年,澳大利亚煤炭消费量将从2023年的32百万吨增加到39百万吨。
**新兴产业布局:**
澳大利亚煤炭行业正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如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以及煤炭副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同时,澳大利亚也在探索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实现能源多元化。
### 国外煤炭行业规划案例二:蒙古国煤炭产业
**企业简介:**
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中Aspire Mining公司是蒙古国重要的煤炭企业之一,其Nuurstei项目预计在2021年达到1百万吨/年的产能。
**产业规划:**
蒙古国煤炭产业规划注重于提高煤炭的开采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扩大煤炭开采和出口,蒙古国计划将其煤炭产业打造成国家经济的支柱之一。
**新兴产业布局:**
蒙古国煤炭行业正在探索煤炭深加工和清洁利用的新途径,如煤制甲醇和煤制烯烃等。同时,蒙古国也在积极发展煤炭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国外煤炭行业规划案例三:俄罗斯煤炭产业
**企业简介:**
俄罗斯是全球煤炭产量大国,其中SUEK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煤炭生产商,拥有多个大型煤矿项目,如Chernogorsky煤矿,预计在2024年达到3.5百万吨/年的产能。
**产业规划:**
俄罗斯煤炭产业规划聚焦于提高煤炭的清洁开采技术和提升煤炭的附加值。俄罗斯计划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提升煤炭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新兴产业布局:**
俄罗斯煤炭行业正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如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以及煤炭副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此外,俄罗斯也在探索煤炭与核能的协同利用,以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和清洁化。
15、中国国内的省市能源集团和中国国内的区县煤炭集团发展新兴产业的三个案例——
### 案例一: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京能集团)的多业态产业格局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京能集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通过合并重组,已经从单一能源产业扩展到热力、电力、煤炭、健康文旅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京能集团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长了6倍,达到了258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8%,年均增速达到33%。集团积极布局综合能源服务、氢能、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布局。京能集团的战新产业营收已达到110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23%,显示了其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的显著成效。
### 案例二: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皖能集团)的新能源发展
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皖能集团)成立于1985年,以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的生产和销售为主业。集团注册资本100亿元,拥有全资和控股二级子公司19家,三级及以下控股子公司共169家。截至2022年末,集团公司省内外合计装机容量1407万千瓦,其中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建成、在建及取得的指标合计达到500万千瓦。截至2023年12月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048亿元,展现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力度和规模。
### 案例三:贵州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清洁能源布局
贵州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2月,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原盘江煤电集团和原乌江能源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成立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注册资本200亿元,资产总额1300多亿元,电力装机规模44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贵州能源集团计划电力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含火电、光伏、风电、瓦斯发电),营业收入1200亿元,资产总额1700亿元。集团着力打造多能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资产营收双千亿级全国清洁能源供应商,体现了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潜力。
16、河南煤炭化工集团贯彻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三个经验——
### 经验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活力
河南煤炭化工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年度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2.5%。2023年1至7月份,集团科技投入达到19.1亿元,完成全年科技投入计划的60.26%,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科技成果鉴定35项,其中包括国际领先7项、国际先进18项,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集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稳妥推进所属单位统筹运用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激励工具,对关键岗位、核心人才、技术骨干进行差异化工资倾斜和重点激励,充分激发各级人员创新热情。
### 经验二: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河南煤炭化工集团不断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重塑集团科技创新中心职能定位。截至目前,已形成以研究总院为前瞻技术研发龙头、二级公司研发机构为应用技术研发主体、基层单位课题组为技术攻关骨干的“三级”科技创新单元。同时,集团充分发挥研究总院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中科豫能绿色过程联合研发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低碳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与郑州大学共建区域联合研发中心,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建安全开采联合研发中心,形成了“一院四中心”科技创新体系。
### 经验三: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南煤炭化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大幅减少CO₂排放。集团在煤气化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间接液化技术等方面采用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提高产品收率,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同时,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为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集团还积极发展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增强竞争力,推进现代煤化工与传统产业及清洁能源耦合,实现多元、绿色发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集团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7、河南焦煤董事长皮大峰关于贯彻焦煤发展战略的三个讲话——
讲话一:突出党建引领,提升创建质效
皮大峰董事长在讲话中强调,要突出党建引领,提升“五星”党支部创建质效,为建设“六个现代化焦煤”提供坚强支撑。他指出,自“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焦煤集团各基层单位已涌现出众多优秀案例,如赵固二矿的党员活动室,通过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创建,已成为集团内的标杆。他要求,未来一年内,全集团“五星”党支部创建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党员参与率不低于95%,确保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焦煤高质量发展。
讲话二:强化党纪学习,确保教育成效
皮大峰董事长在另一次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到,焦煤集团已审议通过了《关于在焦煤集团全体党员中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组织方式和工作要点。他要求,全体党员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确保学习覆盖率达到100%,并通过警示教育、查摆剖析等活动,切实增强党性、严明纪律。他强调,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确保党纪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为焦煤集团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讲话三: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关于焦煤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讲话中,皮大峰董事长指出,焦煤集团要立足自身实际,抢抓有利时机,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提到,近年来,焦煤集团已在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他要求,未来三年内,焦煤集团要投入不少于5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力争在煤炭开采、煤化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焦煤集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8、河南焦煤集团——发展战略(2+2+N)、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 第一段:河南焦煤集团发展战略(2+2+N)
河南焦煤集团实施了“2+2+N”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明确了集团的产业发展布局。具体来说,“2+2”指的是两大主业和两大培育产业,即煤炭和绿色建材作为主业,电力及新能源、现代物贸作为培育产业。"N"代表其他产业,包括化工、文旅、医养等。这一战略旨在通过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例如,焦煤集团在绿色建材产业园计划到2030年年底实现营业收入超50亿元、利润总额超10亿元,并实现产业板块整体上市。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推动了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 第二段:河南焦煤集团科技创新
河南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显著,例如,2020年确定了科技创新项目94项,其中新立项57项,延续20项,新技术推广17项。这些项目涵盖了安全生产、转型发展等多个领域。焦煤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如“焦作矿区突出煤层瓦斯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6个项目获得了年度科学技术奖。此外,集团还与河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8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实施了10余项科研课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创效水平。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果,为焦煤集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第三段:河南焦煤集团绿色发展
河南焦煤集团坚持绿色发展,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集团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在硅基材料产业链延伸方面,年产7000吨正硅酸乙酯项目投入运行后,年创收可达7952万元,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在清洁能源布局上,焦煤集团利用退产能矿井的闲置土地和厂房屋顶,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已建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65兆瓦。此外,集团还在氢能利用方面取得进展,建成了首座且唯一的1000公斤/天的加氢站,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焦煤集团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化矿山,如千业水泥的5G绿色智能无人矿山项目,提升了矿山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煤炭行业的三个比较创新的企业的战略规划——
### 第一段:企业使命与战略规划
煤炭行业的创新企业之一,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以“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为企业使命,致力于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战略规划聚焦于三个核心模块:智能化矿山建设、绿色开采和安全保障。在智能化矿山建设方面,天地王坡投资超过5000万元,建立了智能矿山云数据中心和万兆工业以太环网,实现了矿区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绿色开采方面,公司通过5G、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了矿区综合管理水平,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安全保障上,公司实施了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高了矿井作业的安全性,事故率降低了30%。
### 第二段:业务模块与创新实践
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的业务模块包括煤炭生产、洗选、煤化工和物流等。在煤炭生产方面,公司通过智能化工作面和快速掘进技术,提高了开采效率,预计到2025年,智能化开采产量将占全国原煤产量的30%左右。洗选业务上,公司采用了智能精细高效洗选技术,提升了洗煤厂的加工量和回收率。煤化工领域,公司推进了煤炭分质利用技术,实现了煤炭的高附加值转化。在物流业务模块,公司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优化了煤炭供应链管理,降低了物流成本约15%,提高了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 第三段:党建经验与企业文化
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在党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司党委下设8个党总支,54个党支部,共有1164名党员。公司实施了“融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通过“铸魂工程”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公司还构建了“一流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目标管理、责任管理、风控管理和考核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提升了党建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此外,公司还注重党建品牌的建设,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煤矿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
20、省市煤炭集团的三个新兴产业规划案例——
已规划完毕的新兴产业规划案例:山西煤炭集团氢能产业规划
山西煤炭集团已规划完毕氢能产业,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其中,将建设年产10万吨的氢气生产基地,并配套建设加氢站50座,形成覆盖全省的氢能供应网络。此外,还将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年。该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山西煤炭集团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正在规划的新兴产业规划案例:内蒙古煤炭集团新能源发电规划
内蒙古煤炭集团正在规划新能源发电产业,计划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80%以上。同时,还将推动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技术的发展,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率和稳定性。该规划的实施,将有效缓解内蒙古煤炭集团的能源供应压力,并为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计划的新兴产业规划案例:陕西煤炭集团碳捕集与封存规划
陕西煤炭集团未来计划发展碳捕集与封存产业,计划到2035年,建设10个大型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年捕集能力达到500万吨。同时,还将推动碳捕集技术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万吨/年。该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陕西煤炭集团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21、煤炭行业最近3年新兴产业布局的三个成功案例——
案例一:中国煤科永磁直驱系统研发
中国煤科在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布局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上海研究院成功研制的本质安全型永磁直驱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该系统已在多个煤矿得到应用,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降低了能耗。据统计,该系统可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能效提高20%以上,年节电量可达数百万千瓦时。此外,该系统还减少了维护成本,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为煤矿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案例二:阳泉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
阳泉市近年来在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该市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缺失环节,加快推动相关项目建设。其中,山西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已投产,为阳泉市新能源电池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阳泉市还积极推进太行世纪10GWh动力储能两用高端固态锂(钠)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设,预计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阳泉市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案例三:神华集团“绿色煤炭”项目
神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出了“绿色煤炭”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近年来,神华集团已研发出高效燃煤锅炉和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同时,该集团还开发了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等技术,将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据统计,“绿色煤炭”项目的实施已使神华集团的煤炭利用效率提高了15%以上,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百万吨。此外,该项目还推动了矿区生态修复和煤炭运输的绿色化,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2、煤炭企业能投资的10个新兴项目——
### 项目一:智能无人开采技术
**项目简介:** 智能无人开采技术通过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实现煤矿的无人化作业,提高安全性和效率。预计可减少50%以上的矿工伤亡事故。
**科技含量:** 该技术集成了精准地质探测、智能快速掘进等前沿科技,科技含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成本高,预计为5000万元,但长期看可减少人工成本和安全事故赔偿,降低至每年1000万元。
### 项目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
**项目简介:**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通过提高蒸汽压力和温度,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和排放。
**科技含量:** 该技术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控制系统,科技含量在发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财务风险:** 初期建设成本较高,约1亿元,但由于发电效率提升,长期运营成本可降低20%。
### 项目三:新型煤气化技术
**项目简介:** 新型煤气化技术通过改进煤气化工艺,提高煤气化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
**科技含量:** 集成了煤与有机废气物协同气化等创新技术,科技含量较高。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较大,约3000万元,但通过提高效率,预计3年内可回收成本。
### 项目四:煤经合成气一步法制化学品技术
**项目简介:** 该技术直接将煤炭转化为化学品,简化了传统多步骤的转化过程。
**科技含量:** 采用一步法合成技术,科技含量高,可减少中间产物损失。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2000万元,但由于工艺简化,长期可降低生产成本30%。
### 项目五:关闭矿井瓦斯抽采技术
**项目简介:** 关闭矿井瓦斯抽采技术能有效利用废弃矿井中的瓦斯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科技含量:** 该技术结合了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技术,科技含量中等。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1500万元,但由于资源的再利用,预计5年内可实现盈亏平衡。
### 项目六:低品位气源分布式发电技术
**项目简介:** 利用低品位气源进行分布式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科技含量:** 采用分布式发电技术,科技含量中等,适合小规模应用。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1000万元,但由于能源利用率高,预计2年内可回收成本。
### 项目七:黄河流域煤炭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项目简介:** 专注于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后的生态修复,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科技含量:** 集成了矿区碳汇管理等技术,科技含量较高。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2500万元,但长期可提高土地价值,增加生态效益。
### 项目八: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技术
**项目简介:** 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技术旨在提高矿井空间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
**科技含量:** 该技术结合了地热资源利用等技术,科技含量中等。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1200万元,但由于空间利用率提高,预计3年内可实现成本回收。
### 项目九:井下流态化开采与转化一体化技术
**项目简介:** 井下流态化开采与转化一体化技术能够在井下直接将煤炭转化为可用能源。
**科技含量:** 该技术集成了煤基高能燃料合成技术,科技含量高。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4000万元,但由于一体化操作,长期可降低运输和处理成本。
### 项目十: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
**项目简介:** 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矿化产品,实现碳捕获和利用。
**科技含量:** 该技术结合了二氧化碳电化学催化转化等技术,科技含量领先。
**财务风险:** 初期投资约3500万元,但长期可减少碳排放成本,提高环境效益。
23、与煤炭企业相关的10个科研院所——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科技成果:太阳石矿山大模型。
转化案例:未具体量化,但已对外正式发布,将推动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迈智慧矿山研究院
科技成果:露天矿智能装备及集成管控系统。
转化案例:应用于腾远煤矿,实现无人开采,年减少排放量达5000吨。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科技成果:煤制油技术。
转化案例:与伊泰集团等成立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产能达650万吨/年,占我国煤制油总产能的85%以上。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科技成果: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
*转化案例:已许可26套装置,乙烯和丙烯产能约1400万吨/年,创造千亿规模产业。
中煤科工集团开采研究院
科技成果:智能开采技术。
转化案例:在多个煤矿实现智能开采,提高开采效率20%以上。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成果: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转化案例:应用于多个煤矿,年提高资源利用率10%以上。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成果:矿山灾害防控技术。
转化案例:在煤矿实施后,灾害发生率降低30%。
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成果:瓦斯治理技术。
转化案例:在煤矿应用后,瓦斯抽采率提高25%。
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
科技成果:煤矿设计优化技术。
转化案例:优化多个煤矿设计,节省投资成本10%以上。
安徽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成果:深部煤矿灾害防控技术。
转化案例:在深部煤矿实施后,灾害防控效果提升20%。
24、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10个项目——
1. 煤化工项目
项目名称:煤制甲醇
财务风险:初期投资大,技术风险高,市场波动可能影响产品价格。
成功案例:某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煤制甲醇项目,年产量达50万吨,通过技术优化和市场开拓,实现盈利。
2. 发电项目
项目名称:煤电联产
财务风险:受煤炭价格波动和电力市场需求影响。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投资20亿元建设煤电联产项目,年发电量达50亿千瓦时,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3. 焦化项目
项目名称:大型焦化厂
财务风险:市场供需变化影响产品价格,环保政策可能导致成本增加。
成功案例:平煤集团投资数十亿元建设大型焦化厂,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焦炭生产企业。
4. 铝电一体化项目
项目名称:煤电铝一体化
财务风险:铝价波动和电力成本影响盈利。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投资50亿元建设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实现煤炭、电力和铝产品的联产联销。
5. 物流项目
项目名称:煤炭物流园
财务风险:物流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煤炭物流园,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6. 环保项目
项目名称:煤矸石综合利用
财务风险:技术研发投入大,市场接受度不确定。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投资5亿元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煤矸石100万吨,生产建材产品,实现资源再利用。
7. 新能源项目
项目名称:风电场
财务风险:受风电政策、电价和风速等因素影响。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投资20亿元建设风电场,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实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8. 生态农业项目
项目名称:富硒水稻种植
财务风险:农业投资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成功案例: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投资生态农业项目,种植富硒水稻,年产量639.5吨,实现收入580.5万元。
9. 旅游项目
项目名称:矿区旅游开发
财务风险:旅游市场波动和景区建设投入大。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利用矿区特色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
10. 商业地产项目
项目名称:商业综合体
财务风险:房地产市场波动和商业地产运营成本高。
成功案例:某煤炭企业投资15亿元建设商业综合体,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年租金收入达1亿元。
25、世界级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10个研究所——
### 国外五个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研究所
1. **中国煤科科工国际**
-**非煤项目**:硫磺颗粒铁路自动装车系统项目
-**成功案例**:与哈萨克斯坦客商成功签约,提升了装车效率2倍、装车准确度3倍,为沙干油田石油产量增加1200万吨/年提供支撑。
2. **澳大利亚矿业研发中心**
-**非煤项目**: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成功案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3. **德国鲁尔工业区研究所**
-**非煤项目**:工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成功案例**:成功将传统煤炭工业转型为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
4.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
-**非煤项目**:清洁能源技术与碳捕获
-**成功案例**:开发了多项清洁能源技术,减少了煤炭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5. **日本能源研究所**
-**非煤项目**:能源效率提升与新能源开发
-**成功案例**: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新能源,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
### 国内五个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研究所
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非煤项目**:煤矿采掘机械装备、深井建设技术、综采输送设备智能制造技术
-**成功案例**:取得科技成果90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2000余项。
2. **鄂尔多斯能化有限公司**
-**非煤项目**: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天然气
- **成功案例**: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一期工程开工,转化煤炭为化工产品,产值增加20倍。
3. **神华集团**
-**非煤项目**:煤直接液化项目
-**成功案例**: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年产油品108万吨,使我国成为掌握百万吨级直接液化工程关键技术的国家。
4. **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非煤项目**:煤—煤矸石发电—精制盐—离子膜烧碱—PVC—工业废渣制水泥一体化循环产业链
-**成功案例**:计划投资500亿元,资源利用最大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5. **中国煤科天玛智控**
-**非煤项目**:无人化采煤新模式
-**成功案例**:在国能神东榆家梁煤矿实现无人化采煤常态化运行,生产效率提升54%,产品不良率降低25%。
26、9个五年内能做到100亿的三个煤炭企业能投资的非煤产业的新兴项目——
项目一:智能物流平台
项目名称:煤炭智能物流云平台
财务风险:初期投资约20亿,面临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迅速等风险。需持续投入研发和市场推广。
创新管理:利用大数据、AI优化物流路径,降低运输成本20%;引入区块链技术,提高交易透明度,减少欺诈风险;建立合作伙伴生态,共享资源,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项目二:新能源汽车制造
项目名称:煤炭转型新能源汽车制造
财务风险:总投资约50亿,面临技术壁垒、市场接受度及供应链整合等挑战。
创新管理: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高效电池技术,续航里程提升30%;采用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25%;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渠道,快速占领市场。
项目三:碳捕捉与利用
项目名称:煤炭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项目
财务风险:预计投资30亿,技术成本高,市场成熟度低,需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
创新管理:研发低成本碳捕捉技术,降低每吨捕捉成本至100美元以下;探索碳的多元化利用途径,如转化为化学品、建筑材料等,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项目四:绿色农业综合体
项目名称:煤炭转型绿色农业综合体
财务风险:初期投资约15亿,面临农业周期长、自然风险及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
创新管理:引入智能化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农药使用量50%;建立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附加值。
项目五: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煤炭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
财务风险:总投资约25亿,需克服技术集成难度大、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创新管理:提供定制化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涵盖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建立长期运维服务机制,确保项目持续运行。
项目六:环保材料研发
项目名称:煤炭转型环保材料研发中心
财务风险:预计投资20亿,需应对研发周期长、技术成果转化难度大等风险。
创新管理:研发可降解塑料、环保建材等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项目七:金融科技平台
项目名称:煤炭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财务风险:初期投资约10亿,需应对金融监管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
创新管理:提供供应链金融、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降低信贷风险;建立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金融机构入驻,丰富产品线。
项目八:健康科技产业
项目名称:煤炭转型健康科技产业
财务风险:预计投资35亿,需克服技术壁垒、市场接受度及监管政策等挑战。
创新管理:研发智能医疗设备、健康管理软件等产品,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提供精准医疗解决方案;拓展海外市场,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
项目九:文化旅游综合体
项目名称:煤炭文化旅游综合体
财务风险:初期投资约25亿,需应对旅游市场波动、项目开发周期长等风险。
创新管理:结合煤炭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引入VR/AR技术,提升游客体验;建立旅游产业链,涵盖住宿、餐饮、购物等环节,提高综合收益。
27、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对焦煤的三个期望——
期望一:提升焦煤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一段: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期望焦煤公司五年内将精煤产率提升至70%以上。为实现此目标,将投入2亿元用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优化采煤、洗选和加工流程,确保原煤质量稳步提升。
第二段:
建立“3+2”煤质管控长效机制,加强井下源头、洗选加工、装车销售全过程质量监管。通过月度检查考核和零收入考核制度,实现煤质精益管理,确保商品煤质量合格稳定,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第三段:
加强产销联动,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品结构。预计通过实施精煤战略,焦煤公司年均可增加销售收入5亿元,市场占有率提高至20%以上,显著提升集团在煤炭行业的竞争力。
期望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一段: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期望焦煤公司在五年内形成煤炭、化工、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并进的格局。将投资10亿元用于化工项目建设,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二段:
依托现有产业发展潜力及存量资源优势,加快大宗物资综合物流枢纽项目谋划实施。预计物流板块年收入可达5亿元,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积极谋划推进医养结合、康培结合试点工程,拓展业务领域。
第三段: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焦煤公司预计五年内非煤产业收入占比将提升至30%以上,实现多元化发展。这将有效降低集团对单一煤炭产业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
期望三:推进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段: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期望焦煤公司五年内实现智能化生产全覆盖。将投入5亿元用于智能化设备购置和系统集成,推动采掘、运输、洗选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
第二段:
通过智能化建设,预计焦煤公司生产效率将提高30%以上,人均工效较2020年提高2倍。同时,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减少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安全生产。
第三段:
智能化生产将显著提升焦煤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预计五年内,通过智能化改造,焦煤公司年均可节约生产成本2亿元,为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8、焦作市政府对焦煤的三个期望——
### 第一段: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
焦作市政府对焦煤产业的第一个期望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根据搜索结果,焦作市期望焦煤产业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创新,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多项转型的跨越。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5%,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突破500亿级,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这表明焦作市政府期望焦煤产业能够通过提升产业能级,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
### 第二段:绿色低碳发展
焦作市政府对焦煤产业的第二个期望是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实施指南》,到2025年,焦化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超过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焦作市政府期望焦煤产业能够加大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推广应用绿色工艺,如焦炉精准加热智能控制技术,减少焦炉加热煤气消耗,从源头上节能减碳,以及加大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如干熄焦技术,吨焦可降低能耗46kgce。
### 第三段:地企合作与项目落地
焦作市政府对焦煤产业的第三个期望是加强地企合作,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市政府希望焦煤公司能够与焦作市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进优质项目落实落地。具体来说,双方要建立地企双方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多层级沟通衔接机制,成立地企合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相关项目落地实施。焦煤公司要拉高标杆,整合资源优势,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配套,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29、焦煤概况——
企业简介
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29日,是河南能源集团旗下的重要企业,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公司主要从事煤炭采掘(限分支机构凭许可证经营)、煤矿投资、能源开发利用等业务,是集煤炭、电力、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为133,512.88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同样为133,512.88万元人民币,参保人数达7283人。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重要子公司和分公司
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拥有多个重要的子公司和分公司,其中包括焦作煤业(集团)新乡能源有限公司、焦作煤业集团赵固(新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子公司和分公司分布在河南省内外,形成了完善的煤炭生产和销售网络。其中,新乡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0,530万元人民币,赵固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更是高达56,000万元人民币。这些子公司和分公司在煤炭采掘、洗选加工、电力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河南焦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前董事长、总经理、副总名称及简介
董事长:皮大峰
皮大峰先生现任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拥有丰富的煤炭行业管理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在他的带领下,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煤炭行业的佼佼者。
总经理:赵社会
赵社会先生现任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他具备深厚的煤炭行业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致力于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副总经理:陈良华
陈良华先生现任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管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他拥有丰富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深厚的煤炭行业技术背景,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0、煤炭行业最近10年产业发展规划的五个投资失败项目案例——
### 项目一:绿野仙踪煤炭清洁化项目
**项目名称**:绿野仙踪煤炭清洁化项目
**失败原因**:该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炭的清洁化处理,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和市场调研不足,导致项目成本远超预算。项目启动后,预计投资回报率为15%,实际却亏损了25%,严重偏离预期。此外,环保政策的变动也对项目造成了不利影响。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因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被降级,同时被扣除当年奖金的30%作为处罚。
### 项目二:黑金能源物流系统
**项目名称**:黑金能源物流系统
**失败原因**:该项目计划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煤炭物流网络,但由于对市场需求估计过高,实际运营中物流量远低于预期,导致大量资源浪费。项目预计年运输量为500万吨,实际仅达到150万吨,运营效率低下。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因市场分析失误和资源配置不当被给予警告处分,并被要求在下一年度内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 项目三:煤炭深加工产业园
**项目名称**:煤炭深加工产业园
**失败原因**:该项目旨在建设一个集煤炭深加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但由于选址不当和环境评估不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环境抗议和法律诉讼,导致项目延期超过18个月,成本增加了40%。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因环境评估失误和项目管理不善被调离原岗位,并被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项目四:智能煤炭开采技术
**项目名称**:智能煤炭开采技术
**失败原因**:该项目致力于开发智能开采技术以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然而,由于技术难题未被攻克,项目研发周期比预期延长了2年,研发成本超出预算50%,且最终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因技术研发方向错误和项目管理不力被暂停职务,并接受内部调查。
### 项目五:煤炭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项目名称**:煤炭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失败原因**:该项目计划建立一个在线煤炭交易平台,以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用户习惯难以改变,平台用户增长缓慢,预计3年内达到100万用户,实际仅达到20万,交易量远低于预期。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因市场推广不力和用户增长目标未达成被给予严重警告,并要求在6个月内提出有效的市场策略。
31、煤炭集团最近3年投资新兴产业失败的9个项目——
项目一:太阳能光伏项目
项目名称:XX煤炭集团太阳能光伏板制造项目
失败原因:由于市场需求预测失误,加之技术更新迅速,项目投产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滞销,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被降职处理,集团高层对相关决策失误进行深刻反思,并调整投资战略。
项目二:氢能产业项目
项目名称:XX煤炭集团氢能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
失败原因:技术研发进展缓慢,未能如期实现技术突破,且生产成本高昂,导致项目经济效益不佳,最终被迫终止。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及研发团队受到通报批评,并扣除一定比例的年终奖金。
项目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
项目名称:XX煤炭集团风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
失败原因:受政策调整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后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等困境。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被调离原岗位,集团对相关投资决策进行审查,并加强风险控制。
项目四:生物质能源项目,因原料供应不稳定及市场需求不足,导致项目运营困难。
项目五:地热能开发项目,受地质条件限制及投资成本过高影响,项目进展缓慢。
项目六: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因市场竞争激烈及运营成本高昂,项目未能实现盈利。
项目七:智慧矿山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XX煤炭集团智慧矿山系统建设项目
失败原因:技术集成难度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技术瓶颈,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且投资超支。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及技术团队被要求限期整改,并扣除部分项目奖金。
项目八: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XX煤炭集团大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平台建设项目
失败原因:市场需求评估不准确,加之运营成本高昂,项目投产后未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领导处分:项目负责人被调岗处理,并对投资决策失误进行深刻检讨。
项目九:物流电商平台项目
项目名称:XX煤炭集团物流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失败原因: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平台运营策略不当,导致用户流失严重,项目未能实现盈利目标。
导处分:项目负责人受到通报批评,并被要求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
32、中国亮点研究院院长罗卫国简介——
罗卫国院长生于70年代的湖北省荆州市,现任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亮点研究院院长。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曾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修“创新领导力和科技孵化器”,并在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长期讲授《新利益》人文管理学课程。
罗卫国院长在管理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提出了“新利益”思想,并出版了《中国亮点人文管理三部曲》等著作。他的“罗卫国三管理模型”(315逻辑)能用最简单的图和文字解决最复杂的管理难题,这一模型在管理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外,罗卫国院长还积极投身于实践,担任多家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顾问。他力推“政府+企业+NPO”的三元协同模式,持续创造经典个案,为地区经济振兴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附1——我国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8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营业成本13.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739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5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8126亿元,同比增长11.2%;利润总额12648亿元,同比增长5.7%;软件业务出口5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0%。当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
珠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以深圳为研发中心,东莞、惠州等市为生产基地的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在智能终端、信息通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具有良好产业基础。
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以电子器件、信息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产业主要集聚在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合肥等地。
环渤海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济南等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
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地,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高端软件等领域。
2.新能源产业
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第二批基地部分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项目清单。陆上6兆瓦级、海上10兆瓦级风机已成为主流,量产单晶硅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3.1%。
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分布式成为风电光伏发展主要方式,2022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万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装机58%以上。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
3.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目前,我国形成全球门类最齐全、体系较为完整、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等新材料产能居世界前列。202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6.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近6倍,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我国新材料领域建立了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资源共享三类32个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了一批原创性前沿技术,例如,铝合金薄板等应用于C919大飞机;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了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上网通电运行。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培育形成了一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导材料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加速形成,优势企业集聚发展形成7个新材料类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4.高端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2022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到21.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央企的上市公司总利润为1267亿元,营业收入为1.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2.2%;机器人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工程机械出口额达4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创下历史新高。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等多个产业集聚区。
5.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配套环境也日益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集聚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
珠三角地区已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集聚区,以及东莞、惠州、肇庆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集中区。
长三角地区已然形成以上海为总部,在苏浙皖设立制造基地的联动模式。
京津冀地区中,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昌平、大兴等地,天津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西青区、宁河区等地,河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保定、沧州等地。
6.绿色环保产业
我国形成全链条的环保产业体系,涵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2022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2万亿元,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环保领域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长到2022年的190家,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启动以来,新增A股上市环保公司超60家。
我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脱硝等烟气治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污水和常规工业废水处理,已形成多种成熟稳定的成套工艺技术和装备;污水深度处理、VOCs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以及土壤修复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在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和支撑管理部门精准监管方面进步显著。
7.民用航空产业
近年来,民航大力推动机场网、航线网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等地区布局建设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及各枢纽机场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通过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中西部和支线机场建设,机场体系结构更加均衡。
2022年,历时八年建设的京广大通道实现全线贯通,形成了纵贯南北2000多公里的空中大动脉,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航路通行能力提升35%。
截至2023年3月,我国民航拥有运输飞机4165架、通用航空器3177架、跑道282条、航站楼1800.6万平方米、机位7328个、航油储备能力341万方,航信系统服务保障率99.99%,机场总容量达15亿人次。
8.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3%、55.2%和49.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3.5%、49.8%和42.8%,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分别有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平台主体工程海上安装完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命名交付;我国首艘、全球最大24000TEU(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我国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号完工交付等。
当前,我国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三大造船基地的空间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专业化配套企业。
9大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1.元宇宙
开展元宇宙标准化路线图研究。
加快研制元宇宙术语、分类、标识等基础通用标准,元宇宙身份体系、数字内容生成、跨域互操作、技术集成等关键技术标准,虚拟数字人、数字资产流转、数字内容确权、数据资产保护等服务标准,开展工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商业元宇宙、文娱元宇宙等应用标准研究,以及隐私保护、内容监管、数据安全等标准预研。
2.脑机接口
开展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研究。
加快研制脑机接口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共性标准。
开展脑信息读取与写入等输入输出接口标准,数据格式、传输、存储、表示及预处理标准,脑信息编解码算法标准研究。
开展制造、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行业应用以及安全伦理标准预研。
3.量子信息
开展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路线图研究。
加快研制量子信息术语定义、功能模型、参考架构、基准测评等基础共性标准。
聚焦量子计算领域,研制量子计算处理器、量子编译器、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量子云平台、量子人工智能、量子优化、量子仿真等标准。
聚焦量子通信领域,研制量子通信器件、系统、网络、协议、运维、服务、测试等标准。
聚焦量子测量领域,研制量子超高精度定位、量子导航和授时、量子高灵敏度探测与目标识别等标准。
4.人形机器人
研制人形机器人术语、通用本体、整机结构、社会伦理等基础标准。
开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结构零部件、驱动部件、机电系统零部件、控制器、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模组、能源供给组件等基础标准预研。
研制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定位导航、人机交互、自主决策、集群控制等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标准。
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
开展机电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
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标准预研。
5.生成式人工智能
围绕多模态和跨模态数据集,研制视频、图像、语言、语音等数据集和语料库的标注要求、质量评价、管理能力、开源共享、交易流通等基础标准。
围绕大模型关键技术领域,研制通用技术要求、能力评价指标、参考架构,以及训练、推理、部署、接口等技术标准。
围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应用及服务,面向应用平台、数据接入、服务质量及应用可信等重点方向,研制AIGC模型能力、服务平台技术要求、应用生态框架、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生成内容评价等应用标准。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AIGC产品及服务的风险管理、伦理符合等标准预研。
6.生物制造
研制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生物反应器等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规范等工艺标准。
优化完善生物制造食品、药品、精细化学品等应用领域的产品、检测和评价方法等标准。
7.未来显示
开展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先进技术标准预研。
研制Micro-LED显示、激光显示、印刷显示等关键技术标准,新一代显示材料、专用设备、工艺器件等关键产品标准,以及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场景的应用标准。
8.未来网络
开展6G基础理论、愿景需求、典型应用、关键能力等标准预研。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演进,构建“IPv6+”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分段路由(SRv6)、应用感知网络(APN6)、随路检测(iFit)等核心技术标准研制。
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紧迫需求,加快确定性网络、数字孪生网络、算网融合/算力网络、自智网络、网络内生安全等关键网络技术标准研制。
面向海空天地一体化、高通量全息通信、海量人机物通信等新场景,开展新型网络体系结构、路由协议、智能管控等标准预研。
开展Web3.0相关标准预研,研制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类标准,跨链技术要求、分布式数字身份分发等技术类标准,以及面向数据资产交易、数字身份认证、数字藏品管理等场景的应用类标准。
9.新型储能
聚焦锂离子电池领域,研制电池碳足迹、溯源管理等基础通用标准,正负极材料、保护器件等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标准,以及回收利用标准。
面向钠离子电池、氢储能/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加快研究术语定义、运输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便携式、小型动力、储能等电池产品标准。
附件2——国资委:超前布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核聚变、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创造性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强化创新策源、人才聚集和产业应用,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工作举措、推进重点任务,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对标看齐”制度,完善贯彻落实“政治要件”评估机制,健全党对国资央企全面系统整体领导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国资央企就跟进落实到哪里,切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国有经济的重要论述,健全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把学习“普遍原理”与“国企篇章”纳入经常性教育,精心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开展中央企业基层党员集中学习质量提升工作,不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切实让党员干部职工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
营造良好生态。始终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妥善处理好强化监督与促进创新的关系,把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顽瘴痼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巡视成果运用,统筹抓好国资央企巡视整改,大力推动解决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央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准确把握作为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科研平台、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统筹,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既努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又着力解决好底层技术和根技术问题,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力推进科技攻关。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加速推进各项攻关任务,努力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切实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深化长期稳定合作,积极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更加注重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科技问题,改变跟研模仿惯性思维,坚持正向设计、基础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强化范式转型、实效导向,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踪型向开创型、引领型转变。
更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眼于推动技术从发明到真正走向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使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同时,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价、收益分享、激励等政策,积极推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促进原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带动作用。深入参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拓展国际科技交流,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统筹,以原创技术策源地为依托,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等建立多种形式合作关系,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进创新链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升。
三、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的产业报国使命责任,建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国资央企要坚持内在价值和长期价值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高主业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快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等传统产业领域推动“智改数转”,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黑灯产线等智能工厂,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带头落实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抢占绿色发展先机。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强化技术攻关、优化产业组织、集聚产业要素、培育产业生态、激发人才活力等关键着力点,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核聚变、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
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带头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好我国产业体系“缺基少核”问题,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大油气等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风光储氢等清洁能源供给,增强种业研发能力、海外粮源及国际粮食贸易掌控能力,扩大我国在能源资源粮食等基础性保障领域的战略纵深。
四、加强国资央企党的建设,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国资央企要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健全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党建支撑保障机制等,创造更加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良好环境。
健全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二十字”要求,大力选用勇于担当、本领高强的企业领导人员,加强技术发展新知识、经济发展新动态、行业发展新趋势等方面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和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激励约束导向,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做实做细合规免责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评价方式,支持各级企业领导人员大胆试、大胆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真正营造“科技创新没有错误、企业研发不谈失败”的氛围。
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各个环节,加大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包容支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面向科技人员规范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让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
健全党建支撑保障机制。把促进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深化中央企业党建提质增效“七抓”工程和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深入推进产学研、上下游党建联建共建,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选树一批“两优一先”、“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推动党建工作与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附件3——多地积极部署!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有四个关键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不断催生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人形机器人、算力网络、智能制造、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近日,浙江、安徽、内蒙古、山东等多地推出新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阶段,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需在哪些方面重点着力?一起关注。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在重大国计民生领域交叉融合应用,以大数据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产业的战略地位。现代化产业体系由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构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构成当前国民经济的主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变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更能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是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前沿产业。因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国际社会的领先地位,以及是否能给中国经济社会增长带来持久动能。未来产业具有前沿科技的深度应用、交叉融合和多主体合作推动创新以及可持续性等特征,然而,未来产业也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各地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时,既要前瞻又要谨慎,特别是要避免地区间未来产业的重复布局建设。
未来产业的优先领域。学界对未来产业可能优先发生的领域进行了分析,量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等领域将会成为未来产业的重点,它将优先发生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诊疗、综合和多式联运智能交通、面向未来工厂的生成式设计、未来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生成式服务等领域。2024年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从地方政府的未来产业规划布局来看,主要聚集于未来网络、未来装备、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交通、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七大领域,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政府的规划中增加了“未来交通”。现有的未来产业布局很少涉及未来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但是我们判断,未来农业涉及人类的食物营养和生命健康以及休闲、体验等多种需求,同样,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也必将成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或者后物质生活时代的重要产业。甚至,在欠发达地区也具备打造文旅融合未来产业业态的潜力。
未来产业的融合特征。数字经济时代的未来产业,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未来产业,它具有人工智能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的特征,因此,融合后将产生更多的新业态。事实上,从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来看,除具有颠覆性创新和融合应用特征外,它还涉及基础设施、前沿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套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最近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把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进行积极助推,从低空经济产业来看,它涉及低空基础设施、低空制造业、低空服务业等,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融合性特征。低空经济依靠低空基础设施的前沿建设布局,如起降设施网、低空智联网等的先行建设,也涉及低空智慧物流、低空交通网络、低空应急服务、低空农业、低空新消费,以及围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整机、关键零部件、基础软件等相关研发和制造产业。
培育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从未来产业的战略地位、优先领域和融合特征等来看,未来产业由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推动,且在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进行产业化应用。那么,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求培育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首先,需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改变科学—技术—应用的线性创新和技术扩散范式;其次,要有科技领军企业扮演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角色;再次,要有专精特新“小巨人”或者隐形冠军企业,承担生态系统中关键节点角色,形成共生生态系统。
以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是集科学、技术、产业、用户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因此,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生态系统。开放性体现在不同主体的合作以及用户的深度参与,包容性则体现在不同利益主体可以互惠共生。从科技创新来看,它涉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等不同主体;从产业创新来看,它涉及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产业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以及产业间不同主体合作;从市场来看,它涉及用户的参与、体验、感知、情绪和意图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未来产业完整的创新链,既包括新科学发现、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创造,也包括其商业化应用,以及用户的参与体验。事实上,安卓系统的开源(open—android)、鸿蒙开源(Open Harmony)以及人工智能的开源,都反映了一种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推进的思维和路径。其目标都是在短期内把科学创新、产业创新、用户体验等构建在同一个平台上,以改变线性创新和技术扩散路径,形成“三螺旋”创新体系。
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多主体协同推进未来产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技领军企业具有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进行深度融合的能力,因而在推进未来产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利益相关群体协同共生的重要特征,而领军企业通常是在一个行业中全球市场份额或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它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设定目标,并对其健康负责。因此,科技领军企业要在未来产业“马队”中发挥“头马”的作用,既要带领产业整体向前发展,也要顾及整个“马队”的健康与安全,即产业链的健康和安全。在未来产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中,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也要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的颠覆性创新作用。
以专精特新“小巨人”打通未来产业的关键节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征,通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小巨人”如何发现未来产业重大应用场景,这就需要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揭榜挂帅”项目等结合。“揭榜挂帅”制度是针对地方产业发展中最迫切的科研难题,以开放式创新的形式,由地方政府、科研单位面向全社会开放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以解决在产业技术攻关过程中出现的科研攻关与成果应用脱节的问题,实质上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的一种组织创新。“揭榜挂帅”具有明确的产业应用问题导向,是一种“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它比较适合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推进。建议丰富“榜”的来源,即榜单既可以由地方政府对未来产业重大应用场景的深层次技术难题进行发榜,也可以由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发布技术攻关重点,或者是综合前文所提重大民生领域未来产业项目发榜。要把未来产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与“揭榜挂帅”等统筹推进。
建立分层分类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从未来产业的培育生态来看,涉及政府、市场、科研机构等多种主体,因此,其投入增长机制也应该是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我国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各级财政对未来产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承担财政支持责任。其次,未来产业作为具有长期战略投资导向的产业,开发性金融可以提供相应融资服务。第三,未来产业具有较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是其金融服务的主战场。应坚持精准治理的公共政策思维,建立分层分类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形成坚持未来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
分层分类的未来产业投入机制内涵。发展未来产业具有明确的国家战略导向性,应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未来产业方向为导向,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分层是分别针对产业(I)、学术(A)和政府(G),建立分层投入机制。产业投入的分层是指分别针对科研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中小企业给予发展未来产业专项经费支持;学术投入的分层是指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学国家实验室、地方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层级的研发机构分别给予未来产业专项科研项目支持;政府投入分层是指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对未来产业增长点给予专项投资。分类投入机制是指针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未来农业、未来文旅等产业类别,有针对性地建立投融资机制。美国在推进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时,建立跨产业、学术界和政府的更深层次伙伴关系以及相应的投入机制,以使美国能够继续处于这些关键领域研发的前沿。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设立未来产业专项。对于未来产业涉及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科技基础研发,构建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十分重要。可以考虑在科学研究的财政支出科目中,设立未来产业支出项目,以建立财政支持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如科技融资和创业融资担保业务,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等功能,是连接金融市场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有效金融创新工具。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其支持方向与未来产业可能涌现的方向比较一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目标导向,而未来产业投资也具有战略导向和功能导向,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支持。建议在未来产业专项的申报方面,鼓励学术界与产业界联合申报,以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与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IAG(产业、学术、政府)模式。未来产业投资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它需要激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等共同采取措施,构建多元投入增长机制,且需要能够有效分散风险的金融制度与之匹配。
完善内部融资、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金融市场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外部融资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内部融资无需抵押担保手续,从而可以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资金积累支持创新活动。然而,受内部融资规模约束,完善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仍是未来产业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未来产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应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对于初创企业,加强风险投资,而对于扩张期企业则可以使用股权融资,对于科技领军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融资加快发展未来产业。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是未来产业融资面临的难题,因此,完善未来产业金融市场至少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未来产业的基础数据共享、明晰知识产权,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和信贷配给;二是完善未来产业“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期、投长期。此外,地方政府在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过程中,也可以探索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政策工具打包使用。总之,可以探索未来产业筹资的多种渠道,如通过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商业信用、众筹等筹资。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数据资产化政策
数字经济时代的未来产业以数据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为特征,因此,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数据资产化以及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就成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
着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和知识是培育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新要素,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源泉。生产和经营数据、知识和智慧因子的产业分别被称为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相对于一二三产业,第四和第五产业属于新业态,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产业大多可以形成未来产业。例如,AI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涌现各行业的大模型以及生成式新服务。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是基于人类已有知识,如文本、图片、视频,经过自然语言对话和算法而触发行动,将催生丰富的未来产业业态,这些业态可能发生在交通、医疗、农业等行业。然而,这些业态产生的基础则是数据与知识。因此,数据要素的市场化就是创新数据交易、共享、融合的基础,也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础。国家统计局将数据新增为生产要素纳入统计,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提出数据资源的会计处理准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这些涉及数据要素市场的顶层设计,为完善数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数据要素价格奠定了制度基础。
完善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政策体系——基于知识的生成式制造和服务高度依赖于数据知识资源,因此,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规则的建立就成为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规则,特别是与AI交叉融合应用相关的未来产业。过于严格的数据知识产权规则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共享性和可重复利用价值,但缺乏对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数据和知识产业体系。以2024年8月12日某知识网络公司对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告知函》为例,“发现贵公司通过AI搜索、AI搜索APP向用户提供学术文献题录及摘要数据,且数据量巨大,此行为未经我司许可,严重侵犯我司合法权益(权属及相关侵权证据见附件)。请贵司收到本函后立即停止在搜索服务中提供我司学术文献题录摘要数据”“请立即断开搜索结果到我司网站的链接”。这一案例引发我们思考:在AI时代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将成为普遍现象,这就要求建立相应的交易规则体系。这种交易规则体系一方面要有效打破数据孤岛、防止数据垄断、促进数据共享和交叉融合创新,另一方面也要保护数据和知识的原创者、平台聚集者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平等受益权利。推进数据资源的市场化利用,促进知识生产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是数据权益保护的最终目的。
以数据要素×行动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数据要素×工业制造、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数据要素×交通运输等12项重点行动。这些重点行动的具体应用场景可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总结三年行动计划的经验,在后续行动中可以考虑设置“数据要素×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如“数据要素×低空经济”“数据要素×未来医疗”。通过数据要素×行动开发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业态,解决融合业态的痛点难点,结合“揭榜挂帅”等政策推动相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推进。数据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甚至作为新的资产,在与其他行业融合生成新业态时必然遇到如前所述的数据知识产权交易。那么数据如何科学合理定价,是以重置成本定价、还是以市场收益定价,或是何种更有效的方法定价,这需要在数据市场应用中进行不断迭代优化。
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教育政策
未来产业可能产生于某一颠覆性重大科学发现,也可能是某种破坏性创新,它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必然性主要取决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对于培育未来产业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如前文所述,未来产业是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如AI与制造的融合应用形成未来制造,AI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可能形成未来医疗或未来农业。未来产业由科学、技术、应用场景的融合产生,因此,必将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的基础教育,以及相关行业的创新教育。
加强大学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美国为了培育未来产业,提出建立未来工作坊(Workforce of the Future)以加强从技术工人到拥有高等学位的研究者的STEM培训和教育,其目的是培育与未来产业匹配的未来劳动力。而这种培训和教育涉及雇主、学术机构、专业协会和其他合作伙伴,他们要为非STEM人员提供STEM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STEM知识和技能。这实质上是从传统产业、当前产业向未来产业转型的适应性培训。我国各大学大多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或“终身教育学院”等非学历教育机构,因此,各大学积极开发未来产业创新教育课程就是一项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配合的教育行动。除了非学历教育之外,大学的STEM教育更加重要,华为公司在全国院校寻找STEM人才,就是一个深刻的例证。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基础教育。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等职业教育是支撑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以及学科创新和教育创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十分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有如下推进重点:一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以及未来农业和未来文旅等八大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速度,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二是针对未来产业跨界融合的特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加强“数据×专业”“AI×专业”等方面的交叉学科教育,以适应未来产业对新型职业工人的需求,特别是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在STEM教育方面的弱项。三是加快在中等职业院校建立分类别的“未来产业实验室”,如“未来农业实验室”“未来制造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平台,以产教融合为手段,培育未来产业专业人才。四是实施中等职业院校师资“未来产业能力提升工程”或“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存量师资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
罗卫国2024年11月10日:推进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的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基础,AI、大数据等课程要以合适的教学方式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培育小学生、中学生的AI兴趣,特别是对于AI、大数据的认知能力,以及AI与社会伦理和公平等方面的教育。加强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与AI的结合教学,培养儿童对AI的认知,激发新想法和兴趣,提高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育质量。同样,基础教育的老师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技能提升培训。在学生实验课、社会实践课中适当加入AI、大数据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的实验,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到高科技企业、国家实验室、未来产业实验室等与未来产业相关的领域进行研学,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