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院长罗卫国
AI不该是竞争对手,而是人类官能的延伸
发布时间:2025-03-12


AI不该是竞争对手

而是人类官能的延伸


大卫·德克莱默


罗卫国:最新调查显示,96%的企业高管期待人工智能提升员工效率。这个数据背后,折射出商业世界把人看作“AI加持的资源”的刻板思维。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和把劳动力视为生产要素的传统观念一脉相承——用最低成本创造最大产出。AI的引入确实能带来万亿级GDP增长,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财富可能更多流向资本方,加剧贫富分化。更紧迫的是,AI的快速普及可能导致短期失业潮,需要巨额的再培训投入才能维持经济稳定。这种变革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个体,更会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当AI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们将面临三重挑战:既要推动经济增长,又要确保公平分配,还要维系社会凝聚力。这之间的矛盾让越来越多人开始争论:在机器主导的未来世界里,人的价值究竟何在?问题的核心,其实并不在于技术的边界,而在于人的潜能有多大。


尽管AI常被塑造成人类智慧的对手,但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这反倒是一个人类重新认识自我的绝佳契机。但实现这个愿景需要根本性的思维转变——不再把人看作效率至上的“完成任务的工具人”,而是具备成长性、创造力和深层情感联结的生命体。我们甚至认为,如果企业拒绝这种思维转变,滥用AI反而会降低员工效能,因为人的成长的空间被剥夺了。


01、突破效率至上的思维陷阱


历史上,技术进步总被框在“效率提升”的标尺里。单位时间产出、错误率下降这些指标固然重要,但长期的效率至上论却让我们对人类潜能的认知越来越狭隘。在这种思维框架下,人越来越像精准执行指令的机器部件。随着AI能力突飞猛进,那些难以量化的人类特质(创造力、同理心、适应力等)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所以,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包含人性特质在内的新评价体系,但这谈何容易!AI擅长处理重复性工作,反而加剧了人机对比的焦虑。但关键在于:AI不该是竞争对手,而应是人类官能的延伸。这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不能仅仅用机械的、片面的方式来衡量人的价值。


02、借AI之机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事实上,AI非但不会削弱人的价值,反而能助力人类新的跃进。企业需要思考的不该是“用AI替代什么”,而是“用AI放大什么”。这种转变要求重构组织架构和评价标准:除了效率指标,更要建立衡量员工幸福感、人际互动质量、创造性解决问题深度的体系。


重点培育人类独有的优势:情商、道德判断力、适应力。这样做可以创造AI与员工之间的共生关系,双方相互补充。这种方法不仅最大化了AI的潜力,还营造了一个更令人满意、更可持续的工作环境。就像医疗AI让医生从繁重的数据收集中解放,专注于建立医患信任、提供情感支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让“医者仁心”真正落地——医生能培养更深厚的共情力与直觉,把患者当作有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来理解。AI在此不是取代医生的工作,而是放大医者的慈悲能量。同理,教育AI能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案,让教师专注启迪智慧、培养学习热情7。这些例子所畅想的未来图景中,AI将成为深化人际联结的催化剂。


03、长远布局:构建人机共生生态


想实现这个愿景需要超越短期利益,需要我们重点考虑并布局三大方向:


1. 以人为中心的AI设计:开发增强而非限制人类价值的智能工具。就像直觉化的设计界面,应该放大而非替代人的优势。当AI设计以人为中心,就能释放前所未有的创新势能。


2. 终身学习机制:建立与AI共同进化的培养体系。企业要支持员工持续成长,把AI当作学习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这种共生关系能深化人类的适应智慧。


3. 革新领导文化:领导者要倡导“AI是助力人类提升潜能工具”的愿景。培育重视创造力、抗挫力、情商的组织文化——这些特质AI可以增强却无法复制。当领导层把AI视为人类潜能拓展的催化剂时,就能营造让人全面绽放的新生态。


04、让AI 照亮人类进化之路


未来属于那些把AI视为“人类繁荣盟友”的组织。我们需要超越“被替代”的恐惧,重新理解技术的本质。当战略性地将AI融入人类体验,我们不会变得更像机器,反而能深化人性特质——更善解人意,更具创造力,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在这种范式下,AI将成为照见人性光辉的明镜,帮助我们探索潜能的边界。


这条进化之路注定充满挑战,需要长期主义视野、人性化设计的坚持、重视多维成长的文化培育。但回报也将超乎想象——在AI增强的世界里,关键不在于机器能否超越人类思维,而在于人类如何重新认知自我。若能智慧地推进这场融合,我们或许正在为人类文明书写新的篇章。


1、每月办一次“新利益课堂” 2、每年建一个“亮点学习谷” 3、两年建一个“博导科技城” 4、五年出一本“罗卫国随笔” ©版权所有: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601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