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院长罗卫国
致敬三位先生、学习四位同道
发布时间:2024-12-12


致敬三位先生、学习四位同道


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他们,想起我们促膝谈心的时光,当时“只道是寻常”——三位先生:茅于轼、资中筠、季羡林;四位同道:冯唐、袁岳、野夫、柴静、野夫.....这些人给我力量,学习他们,致敬他们!


1. **茅于轼**:茅于轼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强调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倡导理性思考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性分析。


2. **资中筠**:资中筠追求真实,主张文化自信,她的写作和思想体现了对当代汉语中暴发心态、投机心态、造论心态的校正,强调回归自我和文明常识。


3. **季羡林**:季羡林的国学思想内涵丰富,主张“大国学”观和文化自信,强调“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以及“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人生四要。


4. **冯唐**:冯唐的人生观是“我感受到、我理解、我表达”,主张自由溜达、独立思考,认为文字能够打败时间,文章般若,千年不朽。


5. **袁岳**:袁岳强调品牌力的重要性,认为品牌推广可以产生客户上门寻求服务的效应,并且传播的是品牌而非个人,从而增强公司的稳定性和影响力。


6. **柴静**:柴静通过个人成长的自白书《看见》,记录了中国社会十年变迁,展现了她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深刻反思。


7. **野夫**:野夫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关注边缘人物和被忽视的社会现象,展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8. **罗卫国**:罗卫国提出“新利益管理学”,主张在思想层面持续创新、财务层面持续赢利、社会层面持续公益,强调通过实现社会效益引领经济效益。





1、茅于轼先生



茅于轼,这个名字在经济学界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传奇人生和工作经历充满了跌宕起伏与不懈追求。1929年,他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留学生,家庭氛围自由、平等且开放。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茅于轼先生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原本学的是理工科,但在大学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对经济学浓厚的兴趣。1950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虽然进入了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但他从未放弃对经济学的热爱和学习。1975年,他正式转投微观经济学研究,这一转变不仅是他个人学术兴趣的体现,更是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


在学术道路上,茅于轼先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勤奋的态度。他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注册访问学者,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担任过客座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这些国际学术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让他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回国后,他继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茅于轼先生的主要思想集中在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方面。他坚信,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经济生活,而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也体现在他的代表著作中。


他的代表作《生活中的经济学》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考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好评,几乎成了经济学随笔的代名词。此外,他还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书籍,这些著作不仅学术价值极高,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茅于轼先生的思想金句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体现了他的学术观点,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以下是五个经典的思想金句:


1. “经济学知识能否帮助经济发展,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然而,即使是持否定看法的经济学家也多半对政策分析有兴趣。”这句话展示了茅于轼先生对经济学与政策关系的深刻洞察。


2. “自由,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由经济,反过来说,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就破坏了市场经济。”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市场经济自由的坚定信仰。


3. “从表面上看,道德似乎与利益相对立,但是道德的实行应该有利于大众。这就是道德的功利主义解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道德与利益关系的独特见解。


4. “我是独立的、自由的经济学家,我的特点是把经济学更加平民化,纠正社会上一些人对经济学的错误认识。”这句话彰显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如果周围的人都抱着忿忿不平的怨恨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他通常的反应也会是抱怨和抵抗,结果是频繁的摩擦、争吵,这只能使彼此间敌意更强烈。”这句话则体现了他对职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在业余生活中,茅于轼先生同样充满了情趣和爱好。他热爱阅读、写作和思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经济学原理解析社会问题。他还喜欢书法和旅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和人性。


对于茅于轼先生,名家们也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则称赞他是经济学界的“平民学者”,他的著作和言论不仅学术严谨,而且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茅于轼先生是一位传奇的经济学家,他的人生和工作经历充满了坎坷与辉煌,他的思想观点深刻而独特,他的著作和言论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业余爱好和情趣也展现了他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相信茅于轼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学者和年轻人勇攀学术高峰,为中国的经济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这位中国学术界的泰斗,以他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著作,独特的情趣,以及社会各界对他的高度评价,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学术偶像。


1. 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


季羡林先生的传奇人生,可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他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却自幼聪颖过人。六岁时被寄养在济南的叔父家,开始接受现代教育。少年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


1930年,季羡林先生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师从著名学者吴宓、叶公超等,专攻德文。在清华大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同学林庚、李长之等结为好友,被称为“四剑客”。


1935年,季羡林先生获得奖学金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在德国期间,他刻苦钻研,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就在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迫滞留在德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坚持学术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季羡林先生回到祖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从此,他开始了在中国学术界的辉煌历程。他致力于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吐火罗文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除了学术研究外,季羡林先生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学术团体工作。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主要思想及代表著作


季羡林先生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洞察上。他认为,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他强调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处理上。


在著作方面,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涉及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吐火罗文等多个领域。他的代表作包括《〈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此外,他还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五个思想金句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倒霉时,要想到走运。” 这句话教导我们在人生的起伏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一时的得失而骄傲自满或灰心丧气。


“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 这句话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谦逊和自知之明,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敬畏和对自我的认知。


“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即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从中寻找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相互依存和尊重,倡导我们以善良和同理心对待所有生命。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这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母爱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4. 业余爱好及情趣


季羡林先生的业余爱好丰富多彩,他喜欢读书、写作、听音乐、养猫等。在读书方面,他涉猎广泛,无论是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哲学著作还是历史书籍,他都有所涉猎。在写作方面,他笔耕不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下来,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此外,季羡林先生还非常喜欢小动物,尤其是猫。他家里养着多只猫,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认为猫是善良、纯洁、可爱的象征,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5. 名家对他的点评


对于季羡林先生的成就和人格魅力,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曾称赞他为“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达长者”,认为他的文章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3、资中筠先生



资中筠先生,一个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享有盛誉的名字,她的人生和工作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思想深邃而独立,她的著作丰富而富有影响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资中筠先生的世界,探寻她的传奇人生和深邃思想。


一、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


资中筠,193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好学精神。194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次年转考清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从此开启了她的学术生涯。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期间,她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逐渐崭露头角。


毕业后,资中筠先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所长,并主编《美国研究》杂志。她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积极投身思想启蒙事业,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为中国的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中筠先生的工作经历同样丰富多彩。她曾在国外工作多年,对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使她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包容。她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的翻译,但对此她并不炫耀,而是视之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资中筠先生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她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担当,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一面旗帜。


二、主要思想及代表著作


资中筠先生的思想深邃而独立,她始终坚守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理念。她认为,思想启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知识分子则是思想启蒙的中坚力量。她主张知识分子应该勇于担当启蒙者的角色,通过发表文章、著书立说等方式,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资中筠先生的代表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国际政治、美国研究、思想启蒙等多个领域。她的著作如《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等,不仅学术价值极高,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等,则展现了她作为思想者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思考。这些随笔不仅记录了她对人生、社会、文化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她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三、5个思想金句


 1. “启蒙就可以了,不要‘运动’。”这句话体现了资中筠先生对思想启蒙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她认为,思想启蒙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短暂的运动。只有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思想启蒙,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我已经不认同现在的清华了,我觉得清华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句话反映了资中筠先生对清华大学现状的忧虑和不满。她认为,清华大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变得趋炎附势、功利至上。


 3. “所谓的普世价值是不是西方价值?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句话体现了资中筠先生对普世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她认为,普世价值并不是西方独有的价值,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价值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等,是全世界人民都应该追求和坚守的。


 4. “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启蒙,而不是媚俗。”这句话强调了资中筠先生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认识。她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勇于担当启蒙者的角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口味而媚俗、妥协。


 5. “正义感与理想也为现实的功利所淹没。”这句话反映了资中筠先生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批判。她认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人们的正义感和理想被淹没和侵蚀。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业余爱好及情趣


资中筠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者,还是一位充满情趣和爱好的人。她自幼便与音乐结缘,曾师从刘金定先生学习钢琴。十七岁时,她就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会,演奏了巴赫、萧邦、贝多芬等大师的名曲。音乐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成为她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音乐之外,资中筠先生还热爱阅读、写作和旅行。她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她的著作和文章不仅学术价值极高,而且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深受读者喜爱。


五、名家对他的点评


对于资中筠先生,名家们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家刘瑜曾称赞她是“优雅老太太的典范”,不仅因为她漂亮、有气质,更因为她在这个年龄依然坚持思考、读书、写作,用自己的头脑在反思历史。著名学者楚图南在读到资中筠的随笔后也大为赞赏,认为她的文章充满了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


总之,资中筠先生是一位传奇的学者和思想者,她的人生和工作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思想深邃而独立,她的著作丰富而富有影响力。她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诠释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理念,为中国的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4、同道袁岳



1. 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


袁岳先生,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农村家庭,是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董事长和总裁。他的人生和工作经历堪称传奇。1988年,袁岳取得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司法部工作。1992年,他辞去公务员工作,创办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成为中国最早期的专业市场研究机构之一。袁岳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青年人的创业导师、多所学校的兼职教授、思想前卫的独立媒体人。他的工作经历丰富多彩,从司法部的文字秘书到市场研究的先锋,再到上市公司的领导者,每一步都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态度。


2. 主要思想及代表著作


袁岳先生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品牌管理、系统营销体系、内部管理转型、领导力塑造、危机管理、终端管理、营销研究方法论等方面。他发表关于数据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群体研究等相关领域的著作逾一千三百五十万字。代表著作包括《烹鲜者:袁岳食尚生活新煮意》,这本书不仅谈吃,更附录了独家的200多道菜谱以及众多的诗歌,体现了他在美食文化领域的深厚造诣。


3. 5个思想金句


1. “创业是不怕失败的游戏。”

2. “永远抱着积极探索的态度。”

3. “好奇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4. “无建设不批评。”

5. “身体上市,灵魂也要上市。”


4. 业余爱好及情趣


袁岳先生的业余爱好广泛,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烹饪,经常为朋友和家人制作美食,甚至出版了关于烹饪的书籍。他还是一个诗人,定期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诗歌。此外,袁岳先生热爱旅行,已经走过世界117个国家,并且被其中五六个国家聘为旅游大使。他的其他爱好包括围棋、骑马,以前还喜欢篮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


5. 名家对他的点评


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鲁培康在访谈袁岳时表示,袁岳博士身兼多职,总是行进在“空中飞人”的路上,但他坚持手不释卷,年均读书四五百本。听过袁岳演讲的人,都会被他滔滔不绝、殚见洽闻的风格所吸引。具有法学、社会学专业背景,又在调研、营销、数据智能等行业打拼近三十年的他,身上最大的标签是“专业”及“跨界”。鲁培康认为,访谈袁岳,往往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5、同道冯唐



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


冯唐,这个在文坛和商业界都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的经历简直比小说还要精彩!冯唐,真名张海鹏,1971年出生于北京,金牛座的他,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和才华。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从医学博士到商业大佬,再到全职作家,每一次跨界都让人惊叹不已。


医学之路:冯唐25岁就获得了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专攻妇科肿瘤专业,可以说是阅人无数。这样的学历背景,让他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商业征程:然而,冯唐并没有在医学领域止步。3年后,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商,加入了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从基层干起,他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身价直线飙升。之后,他又回国做起了商业资本大佬,成为多家大企业的董事,甚至做到了华润医疗集团的董事长,掌管百亿资金,身价超过10个亿!


文学之旅:就在人们以为他会在商界继续辉煌时,冯唐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退休,专心在家写作。转型为全职作家后,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才华,写出了多部畅销作品。


主要思想及代表著作


冯唐的作品,不仅文字优美,思想深刻,更蕴含着他对人生、爱情、事业的独特见解。他的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以及诗集《冯唐诗百首》等。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爱情、事业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真实的人生从不按剧本出牌,却比小说更精彩纷呈。他鼓励人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


5个思想金句


 1. “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诗简直美哭,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情厚意,更展现了冯唐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感悟。


 2. “我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这句话既幽默又深刻,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


 3. “人生苦短,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破事儿别往心里搁。”——冯唐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不要为琐事烦恼。


 4. “最幸福的人生,不过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这句话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5. “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长,总会有这么一个人,让你想要温柔地对待。”——冯唐用温柔的笔触,描绘出爱情中最美好的模样。


业余爱好及情趣


除了写作,冯唐还有很多业余爱好。他是一个古器物爱好者,对器物之美有着独特的审美和追求。在《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一书中,他就以24件“器物”为引,从眼·耳之器、鼻·舌之器、身之器、意之器等人的5种基本感官展开,彰显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此外,冯唐还热爱摄影,他的摄影作品随意、随性、随手拍,不求有成就,不求有意义,只为了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他的摄影作品和钢笔字作品,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和个人风格。


名家对他的点评


冯唐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受到了众多名家的肯定和赞誉。有人认为他的文字优美、思想深刻,是当代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有人认为他的跨界经历让人惊叹,是真正的“斜杠青年”;还有人认为他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是年轻人的榜样和楷模。


总之,冯唐先生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刻的思想见解、优美的文字表达和丰富的业余爱好,成为了当代文坛和商业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会继续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6、同道野夫



1、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


野夫,本名郑世平,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的一个偏远小村。他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传奇色彩。


小时候的野夫,生活环境艰苦,但这也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但野夫的人生,可不仅仅是读书、写作这么简单。


青年时代的野夫,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渴望用文字改变世界。他写诗、组织诗歌社团、召开诗会,成为鄂西地区文学界的一颗新星。但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他因同情学生而退出警界,又因掩护民运人员被判刑六年。这段经历,无疑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的文字更加深沉、有力。


出狱后的野夫,没有选择沉沦,而是继续用文字书写人生。他创办图书公司,成为民营书业十大策划人之一。但商业的喧嚣并没有让他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后来,他遵从本心,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挣扎。


2、主要思想及代表著作


野夫的作品,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展现历史事件对普通民众生活和命运的深远影响。他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为那些被时代洪流淹没的小人物发声。他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刀,剥开了社会的伪善和残酷,让人看到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代表著作《江上的母亲》是他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字字是泪,字字是血,读来催人泪下。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更是让野夫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该奖的作家。而《父亲的战争》则是以他的父亲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此外,野夫还创作了《1980年代的爱情》《身边的江湖》等作品,每一部都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


3、5个思想金句


 1. “写作,需要一种特别强烈地放下一切去干这事的精神。”野夫深知,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行,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2. “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野夫的人生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命运总是充满变数,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生更加精彩。


 3. “我们每个文化人都要分担这个时代的疼痛甚至剧痛。”野夫认为,作为文化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用文字去记录、去反思。


 4. “真正的诗人,往往就来自与世界的矛盾,苦中用力最大,出来的也才是真正的力。”野夫深知,真正的文学,往往来源于与世界的碰撞和矛盾,只有经历过苦难和磨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5.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野夫对亲情有着深刻的感悟,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无法言说的亲情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小说更加动人。


4、业余爱好及情趣


野夫是一个洒脱的人,他热爱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除了写作,他还喜欢旅行、摄影、读书。他常年在外漂泊,北京、大理、海南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喜欢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野夫的情趣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文字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他笔下的世界。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和场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质感。


5、名家对他的点评


野夫的作品和思想,受到了众多名家的肯定和赞誉。有人认为他的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是当代文坛的一股清流;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人认为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小说,充满了励志和感动。


文学评论家敬文东曾这样评价野夫:“他的文字像书法中的魏碑,古拙、奇崛、方正、守中,从表面上看毫不现代,但无限力道尽在其间,以至于能够寸劲杀人。”这句话,无疑是对野夫文字魅力的最好诠释。


总之,野夫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作品和思想都让人印象深刻。他用文字书写人生,用作品反映社会,用思想启迪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会继续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7、同道柴静



柴静,这个名字在中国媒体史上无疑是一个重量级的存在。她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充满了勇气、冒险和争议,同时也闪耀着智慧与才情的光芒。


一、传奇的人生和工作经历


柴静的故事始于1976年,她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柴静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望。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从此踏上了传媒之路。


在大学期间,柴静对广播和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自学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播音主持所需的各项技能。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主持了《夜色温柔》等节目,以其温柔的音色和有力的台风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然而,柴静并没有满足于此。她深知自己还有更大的潜力等待发掘,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继续深造。在校期间,她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表现,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在央视的岁月里,柴静的职业生涯达到了巅峰。她从一名普通的记者逐步成长为《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面对面》的主持人以及《看见》的创作者。在非典时期,她勇敢地站在了疫情的最前线,用镜头记录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在汶川地震中,她又深入灾区与灾民深入交流,传递出了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然而,就在柴静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却选择了急流勇退。2014年,她从央视离职,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尽管离开了媒体行业,但柴静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当年。


二、主要思想及代表著作


柴静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她主张通过真实的报道和深入的思考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她的代表著作《看见》是一部自传性作品,记录了她十年间在央视的经历和个人成长历程。在这本书中,柴静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对新闻、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案例,传达了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对“众口一词”的质疑。


除了《看见》外,柴静还出版了《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等作品,这些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三、五个思想金句


1.“只有感受过黑暗的人,才更懂得光明的珍贵。” 这句话体现了柴静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光明的追求。


2.“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柴静始终坚守着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也是她职业生涯的准则。


3.“人性的光辉在于善良与同情。” 她用自己的报道传递着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被倾听和尊重。” 柴静在采访中注重倾听和理解,尊重每一个被采访者的故事和情感。


5.“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 她鼓励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四、业余爱好及情趣


在业余时间,柴静有着丰富的爱好和情趣。她喜欢旅行,尤其是独自爬山,认为这样可以消除对生命的疑虑和内心的震荡。此外,她还热爱摄影、阅读和写作。对于柴静来说,文字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她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柴静的业余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她喜欢在闲暇时写些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也喜欢在旅行中拍下美丽的风景。她的作品和言论都透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五、名家对她的点评


对于柴静的评价,名家们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称赞她是一位勇敢、坚定的记者,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揭示了社会的真相;也有人批评她的一些言论和行为过于极端和情绪化。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柴静在中国媒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著名作家王朔曾评价柴静:“她就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忧国忧民,热爱生活,有点小资,有点矫情,有点装,但是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评价既肯定了柴静的优点也指出了她的不足之处。


此外,还有许多名家对柴静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他们认为柴静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中国媒体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1、每月办一次“新利益课堂” 2、每年建一个“亮点学习谷” 3、两年建一个“博导科技城” 4、五年出一本“罗卫国随笔” ©版权所有: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601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