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路,眺远方,观自身
美、日经验对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启示
胡莹、BCG波
近年来,关于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讨论日益频繁且激烈。截至2021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4.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正式步入老龄社会。在此背景下,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保支付压力不断加大,国家正在谋求解决之道,通过包括个人养老金税惠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积极规划和建设多层次养老体系。
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国内保险机构也纷纷涉足该领域,如自建高端养老社区、参与社区及居家养老设施建设等,但整体尚未形成体系。环顾全球,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无一不与中国类似,经历了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因此养老产业的发展并非无迹可循。
本文从日本、美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经验出发,提炼关键成功要素、总结共同特征,形成了对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五大关键启示:
启示一
未来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模式将成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重点;
启示二
社区+居家的养老模式具备较强的公共服务属性,政府和社保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公私合作将是必由之路;
启示三
护理分级制度和介护经理人制度是实现养老服务产业供需两端最优匹配,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抓手;
启示四
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明确的硬件行业标准、人员资质要求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启示五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其难以成为暴利行业,长期看利润空间有限。
对有意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保险机构而言,一方面可寻求与政策积极配合,重点探索社区化养老的业务空间,另一方面需聚焦养老保险产品研发和资产负债管理,确保负债端和资产端的良性联结与互动,充分发挥保险主业在长期资金和客群协同上的独特优势。
1
知来路,看日本经验: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社区嵌入式养老”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的老龄化处于日本90年代的水平。先行数十年,日本养老服务产业已建立了成熟的政策框架和机制环境,并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社区嵌入式养老”的特色模式。其养老产业的高度发达与政策环境在资金端、支付端、模式端、运营端的引导和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资金端:
金融税收支持,鼓励市场化共建
除公办养老设施外,日本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手段,大力支持市场化主体采用公私合营和全私营的方式筹建、运营养老设施,此举促进了非公办养老设施的快速增长,对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形成了强有力的补充。目前,公私合营的“社区介护养老院”目前已超过1.3万家,超越公办的 “特别养护院”,成为排名首位的养老设施类型。
支付端:
介护保险制度,公私共担养老支付
快速老龄化给支付端带来了巨大压力,持续性的护理支出会使养老金难以为继,而使用医保资金支付则会导致医疗资源过度消耗。在此背景下,日本于本世纪初推出介护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与医疗、养老险区隔设置,主要解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公私共担支付,以此实现“全社会共同养老”。
介护保险制度的主体是介护保险基金,其资金来源由介护保险投保人(40岁以上日本居民)缴纳的保费和政府财政支付两部分组成,占比各为50%。介护保险基金通常由各地区政府运营,以服务费形式向各类养老服务提供商支付老年群体的护理费用。
同时,该制度也对不同身体状态的老年人进行护理评级,从移动、进食、排泄、洗浴、穿脱衣、视听力、修饰、记忆力、情绪及工具使用等10项共计85项细则,划分7类等级,提供分级照护,从低到高采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精准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帮助服务提供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节降成本。
模式端:
从大型郊外设施到“社区嵌入式养老”
与中国颇为类似的是,日本养老服务早期发展模式同样以大型郊外设施/机构为主,但实践表明,由于日本推崇家庭文化,建设在远郊的设施具有探亲不便、环境生疏、不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等诸多弊端,因此该模式发展并不成功。
从90年代起,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日本不断摸索新的养老模式,开始向以居家养老为中心嵌入式社区化养老模式转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是以社区为基础,通过设施、人员、服务和多元化运作方式的嵌入,帮助老人在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同时,实现在地安养的养老服务模式。
与大型郊外机构养老模式相比,该模式有三大典型特征,一是单体规模小、服务多元化:单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一般为150—300平米,供10—25人使用,囊括多类照护功能,提供住宿、医疗、照护、预防、生活援助等多元化服务;二是社区化布局,家庭化设计:设施分布在老年人一直生活的社区,一方面保留了老人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住宅式的设计提升亲切感,为老人营造出家庭化氛围;三是闲置利用,复合定位:一般由社区内的空置建筑改造而成,落位成本较低,并且能够与其它民生设施结合实现复合型定位,如将养老设施和托儿所、幼儿园毗邻设置,形成“老幼看护中心”,从而促进世代交流、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运营端:
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
整体而言,日本养老服务行业为严监管行业,建立了完善的养老服务人员及服务水平法律制度框架,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各项行业标准,并逐渐形成贯穿招募、培养、激励多环节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养老服务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介护经理人模式。介护经理人的工作目标是实现养老服务供需两端的最优匹配,其一方面根据老年人的护理评级提供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介护服务,最大程度地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链接介护体系内各相关供应方,确保介护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日本养老服务产业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市场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专业养老服务供应商,同时保险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下文以某日本领先养老服务提供商与某日本领先险企为例:
案例
该案例企业是目前日本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该公司从护理培训起家,逐步进入介护和医疗领域,整合医疗机构、政府、保险企业等上下游资源,打造全链条的业务生态圈。作为生态的核心,该日本领先养老服务提供商整体保持“轻资产”运营,是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代表企业。其以社区周边中、高收入老人为主要对象,同时吸纳自理型和介护型老人,提供家政、送餐、上门护理、社区收费养老院居住服务、长期介护、医疗管理支持等不同层次的服务项目。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养老机构整体呈收入高,利润薄的特点,以该日本领先养老服务提供商为例,其净利润率也仅为2—3%。
案例
某日本领先的保险公司从2015年开始积极涉足养老护理行业,主要通过收购行业内成熟养老机构的方式入局,目前总共拥有约340家护理院,养老业务位列日本第二。在此基础上,该险企也积极进行保险与养老的业务融合,如充分利用本身保险业务优势渠道为养老业务推送客户,以及开发特定护理保险产品,激励客户改善身体状况,同时减轻护理人员负担等;并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及AI等智慧养老技术,开发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提升其护理业务服务品质与效率。
2
眺远方,看美国经验:大型机构主导,社区+居家模式崛起
相较而言,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财富积累较早,早期机构模式下的大型独立养老社区得到快速发展,并达到极高的商业化水平。同时,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不断发展,基于社保的社区和居家模式日益受到大众青睐,形成了目前大型机构主导,社区+居家模式崛起的市场形态。
我们分别以机构模式和社区模式举例说明:
机构模式——独立养老社区:
以重资产开发/并购养老社区为主,主要针对高收入群体,商业化运作,基于客群和医护服务程度分为活力长者社区(AAC)、独立生活社区(ILC)、协助生活社区(ALR)、专业护理社区(NCH)、持续护理社区(CCRC)五类细分社区,提供多元化养老场景,满足不同护理服务需求。该类养老社区,通常由地产开发商、专业养老地产运营商参与运营,同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融资、建设、运营专业体系,以成立投资信托基金的方法减轻重资产模式下前期资金投入以及后期运营的压力。
社区模式——“PACE”模式:
以社区日渐照护中心为载体,针对低收入失能老人,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支付,配备完整的专业医护团队。“PACE”模式的普及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主导项目试点、纳入医保支付,最终将该模式推广至全国。该模式实现了为低收入失能老年人提供支付资助和全面护理服务,并通过资金的整合和服务的衔接,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该模式下的不足,一是专业护理团队人员短缺,二是覆盖面有待扩展,当前仅覆盖“低收入失能老人”,尚未覆盖大量的有需求的中等收入老年群体。
3
观自身,海外经验共性总结与启示
总结日、美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和经验,我们认为共呈现出6个共同特征:
变革服务模式:均始于重资产的独立、远郊养老机构,但由于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支付能力,逐步呈现向社区和居家模式转变的趋势,其中社区嵌入式模式是主要模式;
发挥社保作用:社会保险制度在解决养老支付中发挥中坚作用,且渗透程度在逐步加大;
倡导公私合作: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筹建和运营中,政府作用不可忽视,商业机构的参与需要以和政策层面的紧密合作为基础;
实行分级管理:对照护对象进行标准化分级,针对不同养老需求匹配对应资源,提供多元养老服务,实现对看护老人的精细化管理;
健全监管机制:对人员、设施和服务水平等制定清晰的标准,由明确的监管机构监督运营;
有限行业利润:无论是机构、社区还是居家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机构在成熟市场利润率均较为有限。
基于海外经验,我们认为对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核心启示如下:
一是从模式发展来看,目前国家倡导的“9073”养老服务体系与海外趋势高度一致,未来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模式将成为建设重点;
二是由于社区嵌入养老模式具备较强的公共服务属性,社保和政府力量在支付端和经营端的作用无可替代;
三是需要推动规范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管理机制,如建立护理评级标准、引入介护经理人等,以确保供需两端的最优匹配,提高产业效率的同时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养老服务;
四是行业的良性发展对人员、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提出较高要求,且需要有力的监管机制;
五是养老服务由于具备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难以成为暴利行业,长期看利润空间有限。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已在路上”,中国政府正在全面效仿日本,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框架、行业标准和模式体系。商业机构可寻求与政策积极配合,重点探索社区化养老服务的业务空间。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同时也兼具重资产模式的部分特征,需要融合两者的关键要素方可获得成功。例如轻资产模式下,需要通过清单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和高效的地推复制能力形成广覆盖的规模化、标准化服务网络,并充分利用规模化优势实现对服务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服务效率的显著提升;重资产模式下,需要通过优秀的选址能力和完善的医养配套设施增强客户吸引力,提升获客效率,从而实现资金快速回笼。但同时,养老服务并非暴利产业,商业机构参与其中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中短期,作为蓝海市场,养老产业仍有机会依靠较低的人力成本、衍生产品/服务开发等方式提升利润预期,但长期来看,受其公共服务属性制约或难以维持高利润水平。
险企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一是在融资端,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规则性、稳定性可形成养老服务投资的优质资金来源;二是在收益端,保险客群易转化为养老社区优质的基础客群,加速养老服务投资快速实现盈亏平衡,提升投资收益水平,同时养老服务也可显著拉动保险业务增长。险企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自身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在融资端和收益端的良性联接和协同。
总结而言,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相较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实践中看到行业发展的共性规律,帮助各市场参与者,特别是险资机构更好地理解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并积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