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院长罗卫国
【儒学】国学六法
发布时间:2023-06-03



谈国学,究竟应该从何说起?国学主要有六大家,即儒、道、禅、墨、法、兵。六家思想如同江河溪流,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在21世纪,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将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我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1、以儒做人


儒家的学问不是空头理论,不是玩概念,也不是煽情,它从头到尾都在教我们怎样做人。北宋大儒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他的意思是说,学习《论语》要落实到怎样做人上。


孔子的启示——爱满天下


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做人”的根本原则。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孔子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 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孔子认为,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儒家要求做人应该有仁爱之心。 孟子对此有精辟论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十个字涵盖了孔子讲“爱”的三层含义,第一层“亲亲”,即对亲人的爱;第二层“仁民”,即对大众的爱;第三层“爱物”,即对万物的爱。


亲亲:孝是道德的基石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爱心,爱心首先是孝心。《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一纵一横,为人间的道德秩序确立了经和纬。其中尤以孝为道德的基石,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世界上很多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民族,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都肯定了“孝”的意义和价值。“孝”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仁民:维护人的尊严


从对亲人的爱推广开来,就进入爱的第二个层面——对大众的爱。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两条原则实际上是相向地认同一个“仁”的道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博爱大众,共同发展,大家都赢。


爱物:仁爱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怎样落实大众的幸福呢?政治家对老百姓应该“富之教之”。让老百姓富有,知礼节是施行仁政的体现。对大众的爱,直接地培育了对人的尊重。“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响亮的口号。从对大众的爱进一步推广,就进入仁爱的最高境界,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爱。


孟子的智慧——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


儒家的智慧还有一种伟大的历史文化价值,那就是它对政治文明的设计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的社会政治哲学主要体现在孟子的思想中。孟子深化与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思想的价值体现在,他永不停歇的民主呐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孟子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政治理念:民贵君轻,反对绝对权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强烈抨击了残暴的统治者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他将君臣关系视为互相制约、互相对等的相对义务关系。孔子认为,统治者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被统治者就完全有权力更换统治者。就民主理念来说,孟子比孔子要先进。孟子讲仁政,等级出身等都必须服从于仁政的最高政治目标,凡是行仁政的都可为王,贵族行仁政就可取国君而代之,国君不行仁政,倒行逆施,人人皆可得而诛之。


政治原则:一切从人民出发


孟子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来保证老百姓的权益。孟子认为,国家选拔干部,左右亲近的人说这个人好不行,大臣们说这个人好也不行,国内的百姓都说这个人好,才能进入考察阶段。考察后确实好,才能用他。孟子认为,任用干部应该走民主程序,罢免干部乃至惩罚干部也都应该走民主程序。孟子民主政治思想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将政治的出发点从统治者彻底地转向人民,将统治者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下,视人民的利益为评价政治的最高标准。


民生经济:平均地权,鼓励工商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孟子最关注民众的经济问题。孟子认为,对于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他们的生存权问题,而解决生存权最重要的是保障民众拥有基本的不容剥夺的财产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使民有“恒产”。为了实现这个经济蓝图,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井田制。


重视社会公平,主张经济制度必须体现出社会的正义性、道德的崇高性是孟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又一向度。孟子反对“暴君污吏”利用政治特权侵害民众利益,坚持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他反对垄断,反对滥收税,倡导自由发展经济。他还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家。


仁政王道:义利之辨,两个视角


仁政王道是孟子基本的政治诉求和理念。它强调道德与政治的密切联系,认为只有先解决好道德问题,然后才能解决好政治问题。孟子的义利之辨有两个视角:对统治者讲“义”,对老百姓讲“利”。统治者一定要讲“义”,推行仁政是王道。孟子认为,应该保障老百姓的权益,维护他们的利益。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罗卫国“新利益”学习谷——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事。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一切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哲学的核心诉求。




2、以道养生


道家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以道养生,阐释的一种人生智慧。道家讲,生命至上。老子讲,长生久视、功成身退。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地同寿,和日月齐光,和万物融为一体。


老子的修炼——破解道的奥秘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老子由人变成神,这里面就隐藏着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的追求和境界。如果将中国的智慧比喻为水墨画,那么孔孟是墨,老庄就是水,没有老子和庄子,这幅水墨画就没有了布白,没有了虚灵空旷的美。


军事智慧:兵者乃不祥之器


老子认为,“善战者不怒”。战争需要十分冷静地判断敌情,十分周密地谋划打法,愤怒之下做出的决策往往耽误大事。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欲擒故纵的战术思想即由此而来。


老子的军事智慧还体现在他的人道情怀和反战意识。出于关注民生疾苦的人道情怀,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的破坏性极大。他主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劝告世人,应该用大道辅佐君主,不要迷信武力,仗能不打尽量不打。


老子也不是绝对地反战。他认为,尽管战争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但也有“不得已而用之”的时候。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战争中没有胜者,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老子的人道情怀和反战意识,可见一斑。


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这句话道出了政治的一种境界:举重若轻,以小观大,四两拨千斤。政治在老子这里,不是复杂的权力角逐、利害相争,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行为艺术。中国历史上有境界、有气象的政治家,都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老子的智慧。


在老子这里,无为不是妄为,更不是胡作非为,而是顺乎自然,自然无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百姓感觉不到他存在的政治家是最棒的政治家;老百姓赞美他、亲近他的政治家次之;老百姓害怕他、以之为辱的政治家则是最差的政治家。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个好政治家应该顺应民意,顺乎自然,自然无为。统治者应该把老百姓的愿望当作自己的愿望,把老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这就是无为而治。


人生智慧:柔弱胜刚强


中国第一位“不先生”是老子。老子说“不”,最主要的意思是不争。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惟不争,故无尤。”他认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不招人怨恨。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自然的规律,总是不争而善于得胜。不争看来是柔弱,但最后获得胜利的还是柔弱的一方、不争的一方。“柔弱胜刚强”是老子不争思想的集中概括。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品性莫若水了,水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但是水却是最终的得胜者。刚出生的小孩,“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终日号而不嗄”。老子向往婴儿的境界。他认为,小孩子“专气致柔”,精气充足,元气纯和。万物中水最柔弱,人类中婴儿最柔弱,但就是水和婴儿的柔弱却体现了自然的纯真,因此也体现了自然的力量。


老子的养心哲学从“不争”到“柔弱胜刚强”。不争是为了争,以不争为争。凡事不当头,不抢先,反而能赢得爱戴。碰到利益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境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挖空心思地争名逐利,最后也许除了露怯,什么也得不到。相反,虚怀若谷,宠辱不惊,心态平和。或许就能得到想得到的。


庄子的逍遥——至美的人生境界


在老子那里,善和恶差不多,祸和福也差不多。这种相对主义在老子的继承者庄子那里,发展到了极致,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来所当来,去所当去,生生死死,都是自然现象,就像一年四季的交替一样。我们既然不会为季节的交替而悲伤,那么为什么要为亲人的死去而悲伤呢?


达观:生死一回事


庄子出于对生死的达观,才有妻死鼓盆而歌之事。临死前学生要厚葬他,他不同意,发表高论:“我死了,棺材也不要准备,人也不要埋。你们瞧那天地就是我的棺材,那日月就是我的玉璧,那星辰就是我的珠宝,那万物都是我的陪葬,还有比我的葬礼更隆重的吗?”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智慧,从自然的角度理解生死,更从自然的角度超越生死。从自然的大道来看,有生就有死,不是最正常的事吗?


梦想:逍遥游,蝴蝶梦


逍遥游是一种什么状态?逍遥游就是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在逍遥游中,你就能体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逍遥游犹如做梦,庄子做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梦醒后,他感到非常迷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进入忘我境界,人生痛苦得以解脱。人为什么烦恼,人为什么痛苦?庄子认为根本原因就是人太执著。执著于我和物的分别,贪得无厌;执著于我和人的分别,尔虞我诈。为了解脱人生痛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忘我、无我。庄子讲养生,全都奔向一个精神世界,精神的自由和洒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审美:人生境界真善美


庄子是一位美学家。他是彻底的艺术主义者,主张在审美中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人世间就是一个名利场,陷在其中,大家活得都很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回头一看,不过是过眼云烟。我们不应忘记,红尘中还有一个别样的世界,那就是庄子指点的大树下面的绿荫,那是一个清凉的世界,美的世界。


金钱也好,地位也好,说到底都是生存的手段。人整天全都陷到里面,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能够实现生命的丰富和尊严?“人生境界真善美”。真的世界引导我们求知,善的世界引导我们向善,美的世界才是安顿我们生命的世界,庄子为我们指点的就是一个美的世界。




3、以禅清心


据《五灯会元》记载,佛陀“拈花微笑,道体心传”的典故意味着禅宗的开始。禅宗参禅悟道讲求“以心传心”,彼此心领神会,心心相印。禅宗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其“以禅清心”的追求则是顿悟人生的一种修炼方式。


禅宗祖师达摩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十六个字是理解中国禅宗的总纲。“教外别传”讲禅宗来历,“不立文字”讲禅宗教法,“直指人心”讲禅宗宗旨,“见性成佛”讲禅宗目的。直指人心就是禅宗主张的心灵建设。禅宗认为,佛家教人目的就是要以禅清心,培育一颗禅心。禅心一悟,就进入极乐世界,也就成了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禅清心”呢?“以禅清心”就是要培育五种心灵境界。它们是慈悲心、平常心、清净心、自由心、自然心。


慈悲心


慈悲心其实是一种关注人间的崇高情怀。禅家讲“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禅要寻找的这个“行迹”就是在人间万象中展现的人生至情,在人生至情中透露人生至理。关注人生的至情和至理并不违背佛的意旨。发慈悲心,做菩萨行,饶益有情,普度众生,正是大乘佛的基本诉求。


慈悲心的发扬不光关乎非常事件、非常之举。日常生活,人间处处,都可以发扬慈悲心。慈悲心重在落实,也就是行。发扬慈悲心,普度众生就要有“菩萨行”。


平常心


把简单的事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都做好,就是不平凡。禅宗要培育的第二心,就是平常心。


在禅宗看来,成佛就在平常心,平常事,不在刻意作秀。因此,禅宗提出一个著名命题:“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禅宗有言,“随所住处恒安乐”,随遇而安,在随处点发中获得心灵的开悟。心灵开悟,禅心光复,时时处处都能领悟佛理。吃饭、睡觉、喝茶、观景,这些都是最平常、最简单的生活场景。然而悟道,就在平常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清净心


以禅清心,既要清除傲慢的虚荣心,又要培育一颗清净心。清净心,是以禅清心要培育的第三心。对大千世界、滚滚红尘的种种诱惑和刺激,灵魂保持纯净,精神不受污染,防止庄子所说的“形为物役”,防止我们成为虚名浮利的奴隶。诸此种种,皆仰清净心。“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是以禅清心的最高境界。


不动心,要心空万物。慧能有偈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家修为的最高境界。禅宗讲清净心,不动心,不是让我们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都冷漠无情,而是要求我们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做一个自由人。因此,禅宗和尚经常自称自由人。


自由心


自由心,这是以禅清心要培育的第四心。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挣脱名利羁绊,跳出红尘,实现超然的精神境界。实现这个精神境界,用佛家的说法,首先要能够舍得,能够放下。佛家说:“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意思就是不被任何内在外在的不良欲念所左右。做自由人,能空能舍,就要打破一切偶像,进入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为了做自由人,禅宗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培育自由心,还要求我们抛弃一切形式主义,乃至一切烦琐仪式,甚至连坐禅都不需要。佛家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形式主义,都是无价值、无意义。如果一味地坐禅,屁股不动,禅就来了,屁股一抬,禅就走了,这是悟屁股,不是悟禅。反对形式主义到了极端就连“阿弥陀佛”都可以不念了。


自然心


最高的存在通往自然。老子告诉我们“道法自然”,儒家也讲“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看那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是那样的怡然自得,春夏秋冬的交替、季节的讴歌和人向往自然的心,合成了一首美丽的生命诗篇。禅宗力求实现自然的生命境界,和儒、道的追求异曲同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将禅理解为一种追求自然的文化使命。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得道的人不是不遵守因果规律,而是对任何事物的原因和结果都清清楚楚,使之符合禅宗的自然心。任何人都得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体悟自然。顺其自然,就进入了禅家的境界。禅的自然心又体现为自然生机的体悟追求。因此,禅家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4、以墨尽责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伟大的和平斗士,他真正做到了老子说的“不争而善胜”。老子只是说说,墨子却成功实践了自己“兼爱,非攻”的理念。他关怀民瘼的人道主义,同情弱者的正义情怀,以及对社会义无反顾的责任感,这些都永远令我们景仰。


以墨尽责,就是要学习墨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对社会尽责,为天下苍生负责。人人都有一份墨子的精神,世界会更美好。


兼爱:爱有差等,不讳言利


墨子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胸怀天下,兴利除害,这是墨子的伟大抱负,也是墨子的社会责任。墨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不讳言利。他甚至明确主张,他的一切思想,都围绕着一个“利”字。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墨子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讲爱,儒家也讲爱,但是儒家讲爱和墨子讲爱有一个重大区别。儒家讲的爱是爱有差等,也就是从爱亲人到爱大众,再到爱天地万物,一层层地爱出去,最后是爱满天下。墨子讲的“兼相爱”就不一样了,“兼相爱”的意思是无差别地爱一切人,胸怀博大。但这里的“兼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利。为什么要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呢?因为这样才对人人有利,因此兼相爱后面还要加上交相利。这就和儒家不一样了,儒家讲求仁爱,是指没有条件,超越功利,就是为爱去爱。墨家讲的爱却是为利去爱。


墨子还说:“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君王再贤明,也不喜欢没贡献的臣子,父亲再慈祥,也不喜欢没出息的孩子。这话都有点像法家的韩非子了,将爱完全放到了功利上面,完全以功利为转移。但是尽管讲功利,墨家和法家却有根本差别。法家讲的功利着眼于帝王统治,说到底是帝王的私利。墨家讲的功利却是“天下人之利”,墨子是为天下人争利,这也就是他理解的道德,他所说的“义”。墨子不光讲爱要和利联系在一起,他讲“义”,也要和利联系在一起。


为了使天下人都明白“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墨子不仅自己宣传,身体力行,他还办学校,办社团。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学校就是墨子开创的。在他开设的学校里,有文科,有理科,有工科,还有军事专业。墨子通过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的影响在当时甚至超过儒家。孟子就感慨“墨翟之言盈天下”。


墨子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就是由于他的思想既讲道德又实在。他既不像法家那样不讲道德,只讲功利,又不像儒家那样讲道德超越功利,墨子是将道德和功利统一起来。墨子的实在就在这里。他讲利,道出了人们最基本的诉求,他又讲计利当计天下利,这又体现了他的追求的崇高性。


非攻:真抓实干的反战斗士


战国初期,公元前440年,当时实力强大的楚国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出征宋国这个又穷又弱的国家。墨子闻悉后来到楚国,运用他特有的辩才,说服楚王,战胜鲁班,让楚国打消了侵略宋国的念头。


为了打消楚王攻宋的念头,墨子劝说道:“楚国富甲天下,而宋国却穷得没有立锥之地,您如果攻打宋国,明摆着就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您觉得这个形象对您真的很有利吗?”墨子这一番话让楚王不得不重新考虑入侵宋国的决定。而后,楚王仍坚持要打。这回他亮出了底牌:“名家鲁班已经为我造好了攻城的器械,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那时,鲁班发明了一种非常高的梯子,起名叫云梯。用云梯攻城非常有效。一听说是如此,墨子对楚王说:“他的云梯没有那么神,不信您就把他叫来,我当着您的面,保证让他露怯。”


楚王立刻传来鲁班。墨子与鲁班弄来些小物件,两个人你来我往,玩起了攻守模拟战。最后,鲁班攻城的手段全都用光了,墨子防守的方法还绰绰有余。楚王沉吟良久,终于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可见,“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墨子为什么反战,就是因为战争给民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墨子是为天下苍生反战,墨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


只为穷人说话


墨子更可贵的是,他关注天下苍生的重点是平民,是弱者,是最应该关心的穷人。荀子批评墨子,说他“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意思是说墨子这个人太强调物质功用,反对精神文化。荀子还讽刺说墨子的一套是“役夫之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墨子只能当蓝领的领袖,工会主席之类。荀子的讽刺倒是证实了墨子是平民思想家。


墨子是个修养非常深厚的文化人,他哪里是不知道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价值,他完全是从穷人、平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要求限制乃至取消贵族从物质到精神的高消费。其实,墨子绝不是反对人类文化,他是主张先用后文,也就是首先保障百姓的生存权,然后再追求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墨子之所以强调用,反对文,就是因为贵族的文已经严重地剥夺了平民的用。因此他告诫统治者:“仁者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非乐》)真正合格的统治者,不应该一味地满足自己的声色之娱,口腹之乐,甚至为此不惜剥夺民众的基本生存权。


墨子讲“非乐”,反对天天搞音乐会,是抨击统治者沉迷于声色享受;讲“节葬”,主张葬礼要节俭,是抨击统治者耗费巨资办葬礼;讲“节用”,主张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是抨击统治者的高消费。总之,墨子的主张都是针对统治者巧取豪夺,穷奢极欲,都是维护平民的生存权。


因此,两千年专制帝国故意贬低墨子,抹杀墨子,希望人们忘掉墨子。但是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古老帝国奄奄一息的时候,1905年,反对专制的革命者办了一份著名杂志《民报》,《民报》不理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却刊载了一幅墨子的画像。


5、以法为基


先秦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那么,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我们知道儒家谈仁说义,道家无为自然,那么,法家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使它能够成为专制帝国的政治理论基础,为什么要以法为基?


法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实践家是商鞅,理论家是韩非,我们先从商鞅说起。


商鞅:身死族灭的专制主义者


商鞅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绝非偶然,他从小就对法律专业特别有兴趣。起初,商鞅做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后跳槽去了秦国。为了摸清孝公的治国理念,商鞅刻意试探。第一次会见,商鞅对秦孝公大谈王道,主张以德治国,这是典型的儒家的政治理想,孝公听得直打瞌睡。第二次,商鞅谈霸道,主张用武力威行天下,以力服人,孝公听着有点意思,但还没有下决心起用商鞅。第三次,商鞅就大谈强国之术,主张推行强权政治,吞并天下。孝公这回听得如醉如痴,觉得和商鞅真是相见恨晚。


变法:流血与成就交织


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后,商鞅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他一上来就劝孝公赶紧变法。【中国亮点外脑智库创办主席罗卫国精读过的文章】孝公有些疑虑,怕变法一意孤行,遭到天下人非议。商鞅由此提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学非常著名的一个原理:“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史记·商君列传》)对于民众来说,不可以和他讨论事情应该怎样做,那样就没完没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只让他享受事业成功的实惠就行了,享受到实惠,他就什么意见都没有了。因此,秦孝公最终决定支持商鞅变法,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此次变法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七条:


第一,撤镇设县,中央集权;


第二,发展农业,打击商业;


第三,奖励军功,打击私斗;


第四,建立保甲,推行连坐;


第五,轻罪重罚,严刑峻法;


第六,迁移首都,革除陋习;


第七,统一度量衡。


商鞅的改革措施顺利推行。变法十年,成果辉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变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大治,十几年间就成为天下第一强国,连周天子都不能不另眼相看,专门派人送来礼物,诸侯们都纷纷表示祝贺。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和致命的问题。


致命: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


商鞅的严刑峻法锋芒所向,民众动辄得咎。渭河边被处死的囚犯,鲜血将河水都染红了,受刑的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的奖励军功,固然空前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重赏的诱惑下,秦军士兵为了获得奖赏,在战争中居然大量杀害敌国的老百姓,砍下脑袋冒充敌军士兵首级领赏。然而,商鞅对变法的危机毫无反省,变法的成功更使他刚愎自用,专横野蛮到了难以理喻的程度。他大刀阔斧,独断专行,不讲策略,四面树敌,那些被剥夺了特权的贵族对他更是恨之入骨。在改革使秦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同时,商鞅也一步一步地为自己铺就了走上断头台的阶梯。


秦孝公逝世后,秦惠王上台,对商鞅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报复。司马迁认为,商鞅变法之所以那样激进极端,出自于商鞅的个性。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不管你一个人的个性如何,你既然是政治家,就应该遵循政治游戏的规则,培养高超的政治智慧,善于运用政治策略,绝不能率性而为。可叹商鞅作为政治家,处理国家大事有气魄,有胆略,有见识,甚至过分凶猛,但处理个人进退却取舍不当,执迷不悟,不懂人生要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官场更是要见好就收,急流勇退。


韩非:玩火的法家集大成者


商鞅只是法家的实践家,真正将法家治国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是韩非。说到韩非,又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韩非本来是韩国王族,在韩国时,一心想着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为韩王献言献策。但韩王拒绝采纳韩非的主张。韩非壮志难酬之下,就写下很多文章抒发胸中的苦闷,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秦王嬴政看了韩非的文章后,深以为然。为了得到韩非,秦王迫不及待地发兵攻打韩国。韩王迫于秦王的威势,只好将韩非送到了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相谈甚欢。韩非的同学李斯出于嫉妒,就想办法陷害他。李斯进谗言说韩非毕竟是韩国人,心向韩国,不可靠。秦王一怒之下,就将韩非投入了监狱。


由于怕秦王赦免韩非,李斯给老同学送来一杯毒药,逼老同学自杀。可叹韩非此时还央求李斯给自己一个申诉的机会,见上秦王一面。李斯怎么可能给他这个机会?一代天才就这样悲惨地送命。


认识人性的自私:绝对的功利主义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最无情、最清醒、最冷静,又最悲哀、最倒霉的思想家,那就是韩非。韩非思想的无情与冷静,首先体现在他对人性的分析。他分析了人性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利”字当头。


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贪得无厌,争名逐利是生活的唯一动力,普天下都围着一个轴心转,这就是“利”字,人和人之间的全部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关系,整个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生意场。例如他说:


“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易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则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耕耘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亦云也。’”(《韩非子·外储说左》)


雇人耕田的地主,对雇工好吃好喝,热情招待,工钱优厚,不是因为这个地主心眼好,是慈善家,而是这样厚待雇工,雇工才能好好为他耕田。反过来,雇工卖力耕田,也不是由于勤劳敬业,而是好好工作才能获得优厚的待遇。韩非认为,不能用仁义友爱这类道德标准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人们的行为根据全都在一个“利”字。社会上是这样,官场上更是这样。政治就像做买卖,国君出卖官爵,臣子出卖智力而已。臣子尽心尽力和国君交易,国君用高官厚禄和臣子交易。君和臣的关系,并非父子之亲,完全是一种利害盘算。就是父子关系,在韩非子看来也不过是一种利益关系。


更可怕的是,利也好,害也好,都是经常变幻不定的。天下就没有确定的、客观的道理,一切都围绕着关系而转移。人心难测,世道凶险,是非、善恶、美丑都是相对的。温情背后是冷酷,美妙隐藏着丑恶。韩非最能直面这个残酷无情的人生。因此刘备曾经让自己的儿子读韩非,认为韩非的著作能够益人神智,使人清醒。当然,韩非的看法一方面绝对是大实话,另一方面又太绝对,把整个人间全都浸泡在冷冰冰的利害计较的寒流中。


不能言说的真相:君主的法术势


从绝对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出发进行政治设计,是韩非的基本套路。韩非首先从人们的逐利本性出发,揭示了统治者的危险处境。君王一方面固然是万人之上,君临天下,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拥有这种权力和地位,也就成了天下人惦记的对象。正像秦始皇巡游,混在夹道欢迎队伍里的刘邦艳羡地说:“大丈夫生当如是耳!”项羽更充满豪气地说:“彼可取而代之!”艳羡也好,豪气也罢,都是在打那个最高的政治权力的主意。


司马迁曾统计过:仅仅春秋三百来年,被杀害的君王就有三十六位,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位君王被杀,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诸侯保不住江山逃亡的不可胜数。臣杀害君、子杀害父并非是偶然事件,这种可怕的乱象已经成为政治的习惯。


那么如何防止臣下谋逆造反?韩非继承前代法家的思想,总结并整合了法、术、势三方面的统治术,用韩非自己的说法叫做“帝王之具”。


何谓法


韩非对法有一个著名的定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所谓法,就是由官方以书面形式公诸于众的法律文告。韩非认为只有以法治国,才能巩固统治。即便是尧这样的圣王,如果放弃法治,仅凭心意,那么就连一个国家也难以治理。


从法治出发,他要求“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问辩》),想通过钳制人们的思想,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统治者的法令,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韩非由此提出了最野蛮的专制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不要一切文化,既不要现代文化,也不要传统文化,法律就是你的教材,官吏就是你的老师。这完全是赤裸裸的峻法酷吏的统治,因此韩非主张将儒家学者列为专政对象。实现了韩非的主张,也就进了人间地狱。


何谓术


所谓术,就是君王按职能授予官职,按照官职考察政绩,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这是君王的看家功夫。术的要求就是“审合刑名”,“循名核实”,也就是依照法律确定的职务、名分来考察政绩,是干什么的就干好什么,既不能越职,也不能失职。韩非认为这样讲术,群臣哪个有本事哪个没有本事,哪个尽职哪个不尽职,很容易就能搞清楚,并且他们之间也不可能结党营私,朋比为奸。


何谓势


势就是统治者的威严气势,就是统治者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法律手段所形成的威慑力量。一句话,势就是权势。韩非无情地指出,臣与君并没有骨肉之亲,完全是迫于君王的权势不得不服侍君王。老百姓之所以能够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有仁爱之心,而是因为我有威严的权势。


在法家看来,不是像儒家说的那样,成了圣人才能为王,而是成了王自然就是圣人。需要先成为政治上的伟大领袖、军事上的伟大统帅,然后自然就成为思想上的伟大导师、道德上的伟大楷模。


帝王之具的运用


那么怎样贯彻法,运用术,体现势呢?韩非认为,基本的手段就是赏和罚,又称德和刑。韩非把它们叫做君主的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做臣子的都害怕惩罚而喜欢奖赏,君主只要抓住赏和罚这两个手段,臣下就会乖乖地为他服务。为了提高统治者的威势,韩非子主张统治者对于百姓,不能心太软,不能讲什么宽容慈爱,只能用威严的气势来吓唬他们。家教严厉的家庭不会出现无赖汉,母亲太溺爱孩子,就会出现败家子。


韩非由此非常赞赏商鞅的轻罪重罚,他认为“罚”一要严,二要重,就是一定要严重。“严”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就是商鞅说的轻罪重罚。


然而,政治上的很多事,只能做,不能说。韩非的实话令秦王击节赞赏。但是秦王、李斯正是遵循着他的政治逻辑,要了他的命。司马迁谈到韩非,反复感慨他“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可叹韩非那么清醒、那么聪明,对政治无情、人心险恶的分析那样透彻,却还是没有跳出政治的旋涡,最终死于非命。




6、以兵入市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从军事智慧的角度看,兵家思想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虽说“商场如战场”,但经营企业和打仗毕竟不是一回事。打仗讲兵不厌诈,讲置敌于死地,企业经营还要讲诚信,讲童叟无欺,讲双赢。


孙子谈兵——教你如何赢


《孙子兵法》十三篇,六千字,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孙子把军事作为切入点,指出了人生打打杀杀的普遍问题,揭示了各行各业竞争的普遍规律。只要打打杀杀的时代没结束,各行各业的竞争没结束,《孙子兵法》就永远不过时。那么怎样才能赢?孙子从道和术两个层面提出了精辟的看法。我们先来看他的道。


道:坚持目的的正确性


大军事家都是大政治家,孙子谈兵首先从政治高度为军事定位,他的道首先是政治之道。那么,什么是孙子所说的政治之道呢?“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孙子兵法·计篇》)所谓道,就是能够使民众和君王同心同德的政治道义。体现这个政治道义,才能号令人民出生入死,而民众又心甘情愿,不生二心。


孙子尽管是兵家的代表,却绝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因为他知道,战争带来的必然是生灵涂炭,人民遭殃。他明确地主张尽量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仗能不打就不打,不得不打时,能不攻城就不攻城,用意之一显然是尽量避免伤亡。


今天的企业家想从《孙子兵法》中琢磨企业发展的道理,首先也应该立足于道,而不是挖空心思地琢磨怎样算计人。打仗首先要讲道,经营企业首先也要讲道,这个道就是企业的宗旨、企业的胸襟、企业的抱负。企业固然要讲利润,挣不到钱,生存都成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家就应该唯利是图。企业不管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应该立意高远,都应该有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感,都应该服务社会,改善民生。有了这个追求,你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否则你只能是“生意人”。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认为这是人生三不朽。企业家就是“立功”。


术: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句句有用,段段精辟,篇篇珍贵。军事意义不用说,就是用在商业上也真的很有启发。一些初看和商业没有关系的篇章也能淘出真金来。


比如第十二篇《火攻篇》,初看好像和商业不可能有关系,不能说竞争不过人家就一把火把人家给烧了。但是你看,就在本篇中有这样两句话:“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老子非常重视这种思想,用五个字作了高度概括——“善战者不怒”。这是告诉你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一定要冷静思考,慎重决策。再如第十三篇《用间篇》,也就是讲使用间谍,初看起来好像作用也很有限。但是你看孙子怎样说:“故明君贤相,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话什么意思?杰出的国君和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获胜,功绩非凡,在于预先掌握敌情。要做到预先掌握敌情,不能靠抽签算卦,不能靠妄加推测,也不能靠观察星象,靠的就是了解敌情的人。


孙子之智——兵法中的商道


《孙子兵法》讲了很多术,也就是谋略、计策、方法、手段,但是企业家学孙子,要抓住一个总纲,否则以兵人市,你就无所适从。


论将:决策者的五种品质


如果你是企业的决策者,就像将军是军队的决策者。因此你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孙子论将。孙子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战争中,将帅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人,市场上,董事长、CEO就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人。孙子对将帅提出了五个字的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即战争智慧,打仗首先是智慧的较量,因此孙子把智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诸葛亮为什么成为古今最杰出的军事家,就是由于他最善于用智,他甚至成了智慧的代名词。


“信”既是诚信,又是威信。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后却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什么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妇人之仁,没有建立起信誉或者说是威信。所谓妇人之仁,就是该赏舍不得赏,该罚又舍不得罚。这样哪里会有威信?


“仁”是爱兵如子,这是激发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比如,吴起就十分关心士卒,和士兵同吃同住,行军时自己背着干粮,还不骑马,和士兵们走在一起。吴起这样带兵,军队当然有战斗力。


“勇”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二战时的五星上将巴顿将军大概是最勇敢的将军,他曾先后率领盟军第七集团军、第三集团军,在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为盟军战胜德意联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严”是严格要求,军纪严明,军令如山倒,这也是治军的基本要求。


用智:商业活动的五条规律


《孙子兵法》六千言,主要是讲战争的智慧。但是由于孙子讲战争智慧,揭示了用“智”的普遍规律,因此他讲的“智”和商业活动最能对接。以兵入市,运用孙子讲的“智”,其中有五条规律特别值得企业家注意。


第一,守正用奇。


前面引过孙子的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最重要的军事战略,我们也可以把它引申为商业原则。商业的“正”,就是讲商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好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形成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品牌,这是企业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是企业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约翰逊制药公司拳头产品泰米诺尔胶囊被人放入氰化钾,毒死了七个人,影响恶劣,公司面临危机。公司总裁吉姆博克宁肯承受巨大损失,收回了美国市场上的全部产品。面对媒体和大众,他坦诚相待,终于获得了大众的谅解和信任。吉姆博克的做法,同样体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正”。


没有这个“正”的基础,一味玩邪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违法乱纪,钻营取巧,甚至丧尽天良,赚取超额利润,可能一时得逞,终将灰飞烟灭。所以说,只有在“正”的基础上方能用“奇”,也就是运用智慧,出奇制胜,开拓商机,占领市场。


第二,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的灵魂。这样打仗战无不胜,经商也是如此。经商的知彼知己,主要表现在通过商业情报了解对方商业秘密,根据己方的实力,掌握主动,采取相应对策。


20世纪60年代,我国自主勘探和开发了大庆油田,就在一般中国人都不知道有大庆油田时,日本人却已经对大庆油田的位置、产油量了如指掌。日本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他们不是派商业间谍,仅仅是通过分析中国报纸上公开报道的一些材料,就掌握了大庆的情报。日本人首先关注大庆铁人王进喜。他们在画报上看到王进喜身穿棉袄,背后是白雪皑皑,推断出大庆油田处于寒冷地区。他们从《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照片,推断出了油井的直径,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石油产量减去过去的产量,由此推断出大庆油田的年产量为三千万吨。凭着对大庆出油情况的了如指掌,日本人迅速设计出符合大庆油田高寒地带油井作业需要的各种设备,在我国政府向世界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一举中标。


第三,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是古今中外兵家制胜的不二法门,也同样应该成为企业家以兵入市的一个铁律。这样不仅能够躲开激烈的竞争,降低成本投入,并且能够开拓和独占新的市场。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先生就在电梯口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据说一次他在等电梯时,听到有人抱怨电梯太慢,突然脑袋里电光一闪:“人们看电视,一看到广告就换台。但是当一个人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时,例如等电梯,他只好选择看广告。这就是楼宇电视广告的心理强制性。”江南春真是位心理学家,他开辟了楼宇电梯广告这一市场。江南春绕开了所有的“实”,击中了电梯前的“虚”。等到跟风的竞争者出现时,分众传媒已确立了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


第四,攻其不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孙子兵法》揭示的一条永恒法则。20世纪初,“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乘一战爆发,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战争结束后,英国制碱企业卜内门公司卷土重来,以低于原价40%的价格在我国倾销产品,企图挤垮永利。论实力,永利无法和卜内门抗衡。范旭东冥思苦索,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跳开中国市场,出击卜内门在日本的市场。他委托日本销售商三井公司为总经销商,通过其在日本庞大的销售网,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销售永利产品。永利的产品很快就占领了日本大量市场,逼得卜内门不得不降价竞争。但是日本经济发达,用碱量非常大,卜内门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量非常大,这一降价损失惨重。权衡利弊之后,卜内门只好和永利言和,停止在中国市场的恶性竞争,永利在日本市场上也放了卜内门一马。


第五,兵者诡道。


所谓战争,就是阴谋诡计、狡诈手段的较量。因此,有能力却要装作没有能力,采用却要装作不采用,本来在近处却要制造在远处的假象,本来在远处却要制造在近处的假象。这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兵不厌诈。市场竞争何尝不是如此?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商场上害人者比比皆是,你进了商场就不要指望“天下无贼”,不要指望没人和你竞争,而要靠自己有对付竞争的好办法。不要指望竞争对手不算计你,而要靠自己有看家本领,不怕他来算计你。


上面的五条,就是企业家的看家本领。但是不管有多少条,都不能拘泥。记住方法,还有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问题。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用哪条,需灵活变通,适应具体环境,从容面对一切情况。





【罗卫国】本文作者赵士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现在定居加拿大。2003-2008年,我常和赵教授一起给北大EMBA总裁班(非学位班)上课。


1、每月办一次“新利益课堂” 2、每年建一个“亮点学习谷” 3、两年建一个“博导科技城” 4、五年出一本“罗卫国随笔” ©版权所有: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601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