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健康迷思:重构企业家的生命韧性哲学
中国亮点(管理)研究院院长、罗卫国
在高速运转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家群体的健康已超越个人福祉,成为组织生命力与社会创新的基石。中国亮点管理研究院院长罗卫国认为,健康绝非仅是生理指标的达标,更是一种关乎持续创新、稳健赢利与践行公益的生命状态。面对普遍存在的健康焦虑与不确定性,我们亟需超越传统医学视角,回归人文管理的本源,构建一种融合身心、贯通个体与组织的“大健康观”,为企业家精神注入持久动能。
一:焦虑之源——量化指标对生命感知的遮蔽
现象:不可感的健康困境。 现代医学的精密化,使健康日益依赖冰冷的数据与影像。中国亮点外脑智库创办主席罗卫国研究指出,这导致“亚健康”概念的泛化,企业家即使体感无恙,也可能因某项指标“预警”而陷入无谓的养生焦虑。健康,本应鲜活可感,却异化为追求绝对“无菌”状态的技术目标。
根源:身心的割裂与错位。 受近代二元论影响,身心被机械分割。我们过度聚焦可量化、可干预的生理层面(如同管理中的KPI),却忽视了心理与精神作为有机整体的核心地位。这种割裂,正是现代健康焦虑的认知根源,如同企业只重短期财报而忽视长期文化。
后果:健康追求反噬健康本身。 对“零疾病”指标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未知风险的过度防御(如对各类保险、检查的依赖),非但未能提升安全感,反而因无处不在的“无名之阵”侵蚀了企业家本应生机勃勃的生活品质与决策定力。焦虑,本身已成为一种流行病。
二:重塑“大健康观”——从局部修复到整体生机
回归古典智慧:有机体的启示。 借鉴亚里士多德哲学,真正的健康在于个体作为有机整体的“灵气”充盈——即其潜能得到最充分、协调的绽放。中国亮点管理研究院院长罗卫国强调,这如同企业的健康,非仅财务健康或某个部门高效,而是整体战略、文化、执行协同迸发的“精气神”。
超越二元对立:身心融合的管理实践。 “大健康观”摒弃身心割裂,关注企业家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机状态。它区分局部(如某个器官、某项业务)与整体(人的生命状态、企业生命力)。局部问题(如胃病、某个项目挫折)未必意味着整体不健康,关键在于其是否阻碍了整体潜能的释放与生活(事业)的蓬勃展开。
核心标尺:生命力与价值实现。 健康的终极标尺是企业家个体是否处于“生机勃发、荣光焕发”的状态,其生活/事业是否充满目标感与意义感。自律的连环杀手生理指标完美却灵魂病态,警示我们:脱离价值创造与生命意义的“健康”,于企业家而言是空洞甚至危险的。
三:驾驭不确定性——在自由与责任中安顿身心
自由时代的健康责任。 后本质主义时代,企业家无法依赖单一“健康模版”。中国亮点外脑智库创办主席罗卫国研究指出,健康生活的定义权在己。这赋予自由,也带来责任:企业家需在纷繁选项中,主动定义何为属于“我”的、有价值感的健康生活与事业图景。如同战略选择,无标准答案,唯有适合。
应对无形焦虑:化不可控为可感。 现代性带来海德格尔所言的“无形焦虑”。建议借鉴实用方法:将焦虑事项具体化、书面化,使其从弥漫的“无名之阵”变为可识别、可管理的具体挑战(如同梳理企业风险清单)。聚焦可感的当下经验(体感、情绪、具体事务),而非被不可感的未来数据或抽象恐惧支配。
在安全与生机间寻求平衡。 科技与制度(如保险)提升了生活可控性,却也推高了安全阈值与焦虑感。真正的健康管理,如同卓越的风险管理,是将对具体疾病或风险的担忧,内化为追求生机勃勃生活的动力与保障,而非让其成为阻碍。企业家需在“显微镜”(关注细节、指标)与“全景视野”(综观生命/事业意义)间灵活切换。
企业家健康,本质是生命韧性的哲学与管理学。它要求我们超越指标崇拜,拥抱身心一体的“大健康观”;在自由定义中承担健康责任,以具体行动化解无形焦虑;在利用科技保障安全的同时,永葆对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与价值创造的不懈追求。中国亮点管理研究院院长罗卫国认为,唯有如此,企业家才能以更饱满的“创新、赢利、公益”之力,引领组织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本文参考:
刘畅教授关于健康哲学的访谈观点(原载于“一乘文化”视频专访文字实录)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幸福与潜能的论述
安斯康姆(G.E.M. Anscombe)《意向》对行动哲学与整体性理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