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文化意义
苏锡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5年02月03日
“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据说某大学在招收中文系研究生的考试中出了这么一题:用十二生肖的动物作为结尾写出12个成语,如胆小如鼠、气壮如牛等。把生肖动物放在成语前面比较容易,放在结尾却难住了一众考生。据说所有考生都倒在了“猪”上面;以猪结尾的成语真不好找,一般的成语辞典上只有一个“一龙一猪”,相当生僻。我也是听说了这个题目后特意去找,才知道还有这个成语的。
人类的文化中,动物一向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的生肖文化,就是一个显例。
生肖的概念在汉代已经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农耕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不仅用于标记年份,还与人的运势、性格甚至婚配联系在一起。生肖把我们每个人都和一种动物联系到一起,终生无法改变。
因为生肖,每年都会有一种动物大行其道,龙年说龙,虎年谈虎,各国政要也会凑趣来恭喜中国人龙年、虎年快乐。因为生肖,还生生弄出一个“本命年”的说法,据说人在属相年很可能流年不利,要多加小心,最好采取一点风险防范措施,如穿红内衣等。纯属无稽之谈,但宁信其有的人还是不少。按照现在通行的社交礼仪,问别人年龄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但中国人问别人的生肖却并不显得那么唐突,其实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的神话动物,谁也没见过,却是生肖动物中地位最崇高的,有所谓生肖之首的说法。鼠和蛇大概是生肖动物中在现实生活里最被人厌恶的,一个自出生后从没见过鼠和蛇的小孩,第一次见到都难免有厌恶惧怕的反应。据社会学家的分析,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们的祖先因为吃过亏,所以把对这类动物的警惕和恐惧植入后代的基因里了。
其他生肖动物,都容易找到褒扬的好词,如龙的矫健、虎的威仪、牛的勤勉、狗的忠贞、猴的聪明、猪的务实、兔的敏捷、马的耐劳、羊的乖顺、鸡的雀跃,蛇和鼠实在不容易找到类似的溢美之词,“虎头蛇尾”“打草惊蛇”“画蛇添足”“一朝经蛇咬,十年怕井绳”等,一听就不是什么好词。实在没有好词,就把蛇称为小龙,毫不掩饰地攀龙附凤。
其实,一生反复蜕皮的蛇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作生命力和再生力的象征,除了生财的寓意外,也常作为一种提升运势的吉祥之物。今年(2025年)我们迎来了蛇年,金蛇狂舞,属蛇的不妨以满满的活力傲视其他生肖。
1、五大瑞兽
按照进化论的说法,智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和动物本来就关系密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和禽兽的主要区别是人有仁义(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而动物没有。其实,动物学家早就证明动物也有它们的道德性(社会规范),否则那个物种很难在激烈竞争中以相互合作来对抗其他物种。
动物形体虽有大小,食性虽有不同,寿命各有短长,在食物链上高低位置各有不同,但在德行上应该没有善恶、好坏之别。但在我们人类的文化理念中,众牲并不平等。有的动物,如豺狼虎豹,通常都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人类的传说或文学戏剧中;而有的动物如所谓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则备受抬举。
中国文化中五大瑞兽的说法,其祥,其瑞,更在六畜之上。五大瑞兽有:龙、凤、龟、麒麟和貔貅。其中,只有龟是真实存在的动物,毫不显眼的存在,除了长寿,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本事。当然,能活得长也是要紧的;能把别人都熬死,笑看天下英雄你来我往,在我眼前称王称霸,又颓然倒下,变成白骨一堆,想来也是很能启发哲思的。
中国人最推崇的动物无疑是龙和凤,谁也没见过,是神话或民俗中才有的动物。中国人爱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仔细想想是很经不起推敲的。传说中的龙就是一条带鳞的长虫,有爪却不在地上行走,无翅却能翱翔天空;虽然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却和人的形体、人的习惯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之处,而且也不会让人产生亲近感。
龙在西方文化中更是形象负面,凶恶残暴,与龙在中国文化中含有的好运吉祥的寓意恰成对照。近年来,不时有人提议不能再把龙直接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而是译成Loong,或Chinese Dragon,以示中西龙种不同。
龙从哪里来的?我们有一个“鱼跃龙门”的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因为龙门极不容易跃过去,龙才显得神奇。科举高中、生意爆发常常被人喻为跃过龙门、飞黄腾达。“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也影响了日本,日本在男孩节流行挂鲤鱼旗,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成龙。
凤凰是另一种神话动物,据说是百鸟之王。《淮南子》中记载:“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如此说来,凤凰成了飞龙的后代,这个族谱就没法续了。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女神》一书中的一首长诗,生造出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说法,“火便是凰,凤便是火”,“死了的宇宙更生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凤凰和鸣,我们更生了”。据说有人想找“凤凰涅槃”的出处,遍搜典籍,根本找不到,这才知道是郭大才子自己发明的。
西方文化中有不死鸟phoenix,我们就把它译为凤凰。希腊神话中的pheonix经火烧而获新生,但西方传说中的phoenix形象上比较像老鹰,东方传说中的凤凰在形象上则是较像鸡、雉。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神话里,凤凰是完全没有浴火重生的说法。显然,郭沫若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硬把西方神话中的浴火重生附会到了佛教涅槃(意为寂灭、不生不灭)的概念,创造了名为“涅槃重生”的新概念词语。
要说离谱的程度,麒麟似乎更胜一筹,不信你看:羊头、狼蹄、圆顶、彩身、龙鳞、独角和龙尾,胡编乱造的痕迹太过明显。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第四次出征到了非洲。班师回朝,宣布带回瑞兽麒麟。朱棣大喜,率百官迎瑞。后来才知道,他带回来的不过是非洲并不少见的长颈鹿。及后,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勉强支持了一次郑和的远航,最后经不住嫉妒和不满郑和的官员持续不断的谗言和攻击,下令停止了一切出洋的活动。官员所进谗言中的一条就与长颈鹿有关:毫无用处;既不祥瑞,也不讨喜,饲养更是所费不赀。可惜的是,中国的远洋探索由此而中断达数百年,前功尽弃。
2、那些被妖魔化的动物
与瑞兽相对立的,是寓意不祥的动物,排第一的便是乌鸦了。乌鸦的形象就不招人喜欢,一身乌黑,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叫起来还那么难听。更不祥的是,乌鸦是食腐鸟类,有动物将死,感知灵敏的乌鸦便聚在一边等候。因此,乌鸦与死亡联系到了一起,越发不详。
除了不祥的动物,中国文化中还有被妖魔化的动物,典型的例子就是狐狸。“中国人对于狐狸,有一种特殊的悬念,是其他民族没有的。中国人认为狐狸可以幻化成人,无数的古代小说、笔记、话本、传奇,都提到狐狸变人,特别是变成美妇人,然后以色相迷惑少年书生,书生迷于色欲,往往致死。
当然也有个别好的狐狸,不欲害人而同偕连理者,著名的《聊斋志异》,就爱以这些幻美女的狐狸为题材。”(黄苗子:《书虫小札》)狐狸有雌雄,但不知为什么,幻化成人,或比喻成人,从来都是女性,都是媚态十足。不正经的女人,古代称“狐媚”,现在更干脆,直接叫“狐狸精”。
而且,狐狸还给人留下了狡猾奸诈的印象。样板戏中的那句台词——“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深入人心,坐实了狐狸狡猾的罪名。其实,自然界中的狐狸既没有诱惑人的特殊本领,也不见得有多机智。相反,狐狸特别胆小,印象中从来没有狐狸伤人的记录。如此看来,狐狸是冤假错案的受害者。
豺狼对人类的威胁远在狐狸之上,尤其是狼,个体战斗力和群体服从性均强,组织起来让其他动物望而生畏。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对狼群的出没和攻击既痛恨,又无奈。胆敢和人类抢口粮的动物少之又少,毕竟人类高居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但狼就是想从人口夺食。所以,长期以来,狼是与人类冲突最多、最直接的动物之一,自然也最让人痛恨。
好莱坞的电影《与狼共舞》和姜戎的小说《狼图腾》第一次让大众了解到狼或许并不是那么凶残恶毒。狼的食性和生活环境以及族群的生存压力决定了它们的行为方式。能得到足够的食物,族群就能延续、扩展,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残酷,谁都不能例外。
羊是狼的对照,一个吃肉,一个吃草;一个凶狠,一个温顺;一个残害生命,一个死于非命。但中国有个成语“羊狠狼贪”,把羊和狼相提并论,很不可思议。成语的出典是《史记》的《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羊居然有狠的一面,我一直感到困惑。不知太史公凭什么对羊下如此结论。
3、牛马猪
牛和马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受怜爱和关怀的动物,是人类最亲近的伙伴,虽然谁也不想做牛做马。一直到近代,马都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无论是远行还是出战,有一匹好马都是至关重要的成功因素,所谓的“马到成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害美人。”郁达夫的诗句把鞭打名马当成荒唐事的极端,可见马的重要性。
项羽的坐骑乌骓马、关云长的赤兔马和唐僧的白龙马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马,虽然未必是最好的,但在传说中显得神乎其神。最神秘的马当数汗血宝马,出汗如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听起来就神话色彩浓厚。近年来,有好事者从中亚找来好马,据说就是汗血宝马,然而远不如传说中的神奇,有些东西还是留在神话中比较合适。
以前,落魄的英雄走投无路时想要活命,最后的选择就是卖马,比如话本和京剧里的秦琼卖马。好马碰到识货的人是可以卖出高价的。如今,这条活路也断了。于是,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人多了起来。硬把骑马和犯罪率联系在一起分析的,我应该是第一人了。
自从蒸汽机发明后,马已经较少用来作为运输工具或出行手段。相反,养马在很多地方都成了时尚而昂贵的业余爱好。健壮又体型健美的马匹在任何国家都要价不菲,如果还要讲究血统、出身,那更可能是天价。
其实养马也是很辛苦的爱好。我曾在德国参观过一个马厩,里面的马匹各有其主,下午五点后马主络绎来到马厩,打扫卫生,洗刷马匹,梳理马毛,牵马溜达,忙得不亦乐乎,也忙得乐在其中。人和马之间的亲密让我这个旁观者也深受感染。
说来有点讽刺,现在我们看到骏马驰骋、群马争先大多是在带有赌博性质的跑马场。受英国传统影响大的地方通常都流行赌马,弹丸之地的香港就有两个跑马场。刚到香港时,看到有人买张报纸,抽出马经部分,其余随手扔进垃圾箱,觉得不可思议。时间长了才了解,赌马不仅是发财梦想的寄托,实际上也是智力游戏,也是大众娱乐,也是情绪发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稳定安慰剂。
动物中最值得人类感恩的无疑是耕牛,一生劳作,直至老迈。在农业机械发明之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有没有耕牛。牛在印度更是神圣的存在,行走市镇,不受干扰,自由自在。
中印两国尽管文化习俗差异甚巨,但在不食牛肉这一点上长期以来都十分相似。著名的《随园食单》中牛肉的菜肴居然还少于很少有人吃的鹿肉,可见中国人更习惯把牛当作劳作伙伴而不是盘中佳肴。
牛虽勤奋,但在大家的口中却常常带有贬义,如牛鬼蛇神,如牛脾气。最不可思议的是,对那些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的,我们称其为吹牛。牛何无辜,背此骂名!
股市的兴起让牛平白多了一层光彩。各地的证券交易所门口都不能免俗地供起一座牛的雕像,或昂首向上,或奋力前行,象征着牛气冲天、大家发财的荣景。殊不知,牛气冲天的股市往往是股灾的前奏。
与牛马相近却命运大不一样的是猪。猪从来不干活,只负责吃饱、长肉,于是落下一个好吃懒做的坏名声。我们的世界,根据吃不吃猪肉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一方认为猪愚笨、肮脏、懒惰、没有德行,坚决不能入口;另一方觉得猪虽丑陋、肮脏,却是性价比最高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猪肉容易烹调,花样百出,极大地满足了大家的口腹之欲。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各行其道。一桩婚姻,如果一方是穆斯林,另一方不是,吃猪肉的一方通常需要做出相当的克制和牺牲来让婚姻幸福,非常值得大家尊重、佩服。
猪丑陋不堪的形象在名著《西游记》里有了突破性的改变。整部书里,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好色成性,却是最讨人喜欢的。缺了猪八戒,一部《西游记》便枯涩难读,有了老猪,书便灵动起来。猪八戒毫不掩饰地好吃、好色、懒惰,说实话这些缺点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但是都没有勇气表现出来,猪八戒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大家的替身。
4、宠物情缘
世界上最得宠的动物非大熊猫莫属,连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要借用大熊猫作为logo(标识)来宣传自己。大熊猫引起关注最初是因为濒危,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多的是,但它们都因为长相不如大熊猫可爱而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长相之重要居然在动物界也得到了印证。大熊猫的肥胖、笨拙,让它们显得憨态可掬,黑白相间的体色也显得清爽、大方。
早年中国打开外交困局,都是先送两只大熊猫,接下来一切都好谈了。无论到世界上哪个地方,大熊猫都是最受欢迎、最讨人喜欢的头号宠物。澳大利亚的考拉(即树袋熊)差可比拟,但还是略有逊色。
得宠的动物,如大熊猫和考拉虽然可爱,但无法在家里养作宠物。无论中外,最普遍的宠物还是猫和狗。直觉中,猫作为宠物的历史应该更长一些,因为狗需要长期的驯化才能成为宠物。
养宠物与不养宠物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态。尽管研究证明养宠物的人更快乐、更健康,但像我这样不喜欢身边有宠物的从来没有起过养宠物的念头。猫、狗一类的宠物,寿命远短于人类。这带来的结果是,养宠物的往往要为感情深厚、须臾不可离开的宠物送终。其痛苦不亚于失去近亲。梁实秋曾经说过,养宠物而不会伤心,只有养金鱼,因为没有肌肤之亲。
刚开始养宠物,我猜想多少有一点实用的目的:狗可以看家护院,猫可以逮老鼠。随着功能性目的的消退,白猫、黑猫都不会逮老鼠了,养宠物唯一的目的变成了陪伴。宠物热的兴起带起了一大批产业,从防疫、医疗,到食品、用品,再到救助、寄养、死后处置等。
在欧美国家,医学院的门槛高,难考是出了名的。很多人不知道,好的兽医学院更难考。兽医比人医更赚钱,更少受到监管的约束。养宠物需要有对弱小生命的关怀,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包容心,当然也需要物质条件的满足和金钱的付出。
欧美国家养狗和养猫的比例大致是7:3,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则是养猫的多于养狗的。主要的原因是,欧美国家遛狗的空旷地方比较多,加班少,有条件也有时间遛狗、养狗。
近年来宠物的队伍大大扩充,许多以前与家庭宠物不沾边的动物也有人宠爱,如蜥蜴、仓鼠、蛇,甚至狮虎一类的猛禽。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别人不敢养的。
我们对动物的观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老鼠本来是很让人厌恶的动物,但好莱坞的米老鼠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爱捉弄猫的小老鼠让你没办法厌恶。一个成功的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在走红之后,通常都会掀起争养这一动物的热潮,如当年好莱坞推出的《101只斑点狗》让斑点狗迅速蹿红,成宠物明星,简直一狗难求。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动物明星都会带来领养热。《西游记》不管翻拍成什么热门影视或电游作品,不管热门到什么程度,从来都不会带出领养猴子的风尚。猴子上蹿下跳,片刻不得安宁,太难管教了,真不知道以前走街串巷耍猴的民间艺人是怎么把猴子管得服服帖帖的。
5、当动物被端上餐桌
说起动物,中国人有一个很简单的分类:可以吃的和不能吃的。可以吃的动物又进一步分为滋补类的和饱腹类的。一旦传说有滋补功能,某个动物就会被吃到濒临灭绝,然后有人会开发出人工饲养的办法,接下来又会变得铺天盖地“烂大街”。甲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鹌鹑和鸽子也差不多。
而且,中国人还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小时候有小孩骨折,在医院接骨回来,家长可以凭就诊记录到菜市场买猪骨。喝猪骨汤和促进骨头成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知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中,但凡有人生病,一定要想方设法熬一碗老母鸡汤奉上,滋补身体兼抚慰人心,百试不爽。
中国人食谱的宽广举世闻名,广东人尤甚,有时甚至以能吃到稀有野生动物为幸、为荣。有些食物我们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老外会觉得有些惊悚,如蛇、青蛙、老鼠(老鼠干是某些福建山区的名产)以及传说中的猴脑(大部分中国人也会觉得惊悚)。
被端上餐桌的动物中最有争议的是狗。欧美发达国家向来把狗当成人类的朋友,有人居然把我们的朋友杀了吃!这听起来就是骇人听闻。韩国人吃狗肉的名声更在中国人之上,据说韩国在举办奥运会前出于西方国家的压力立法禁止食用狗肉,但民间习惯根深蒂固,想要通过一纸法律杜绝显然是不现实的。广西玉林有狗肉节,每年都有爱狗人士前去抗议,好像也没有对狗肉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鱼翅和日本人吃的鲸鱼肉。中国人食用鱼翅有久远的历史,从来没有人抗议。但后来有人爆料,说捕鲨船捕到鲨鱼后把鱼鳍割下便把鲨鱼扔回海里,任其慢慢挣扎而死。这一爆料带来普遍的对食用鱼翅的抵制,但有从事这一行业的渔民斥其为无中生有。
据说,鲨鱼身上最宝贵、最值钱的并不是鱼鳍,鲨鱼的其他部位是生物制药的重要原材料,渔民不可能丢弃。真相难辨,但这一行业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人杀鲸的血腥场面让世界震惊,但日本人对世人的抗议置若罔闻,至今仍宁愿为这点特殊的口福而得罪全世界。
6、动物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动物在中西文化中有一些有趣的区别。在中国,老虎是百兽之王。在欧洲,这一头衔归狮子。中国自古不产狮子,但石狮像却到处都是。而且,你只能看到狮子石像到处矗立,却从来没有看到有谁在门口放石老虎的,真是咄咄怪事。
鸳鸯翻译成英文就是“中国鸭”(mandarin duck),平平无奇,在中文里却是恩爱和相伴的代名词。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时意译比直译更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原意。如“cats on hot bricks”与其译成“热砖上的猫”不如译成“热锅上的蚂蚁”;“as strong as a horse”与其译成“壮得像匹马”不如译成“壮得像头牛”(引自张虹:“动植物的文化内涵与翻译”,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5月)。
据佛教不知是哪一宗的说法,人类和动物交织在一起,彼此都有能力转世为对方,重生到新的生命周期,居住在同一个或另一个物种的新身体中。如此说来,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和同情的基础上,因为你的前世也许就是眼前这种动物。动物的生命也是生命,爱护和尊重动物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我有时突发奇想:我的前世如果是动物,我会是哪种动物?会是一头蠢猪吗?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