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院长罗卫国
我们如何与时代相处?
发布时间:2024-11-21


我们如何与时代相处?


吕德文、武汉大学





人类的情感并不相通。人与人之间相看厌烦,是一种隐藏的社会心理。人们羞于启齿,身体却很诚实。


“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穷人无法理解富人的生活。同样,富人也想想不出穷人的世界。普通人在为生存奔波,精打细算就是为了生活下去,一切意外都会带来手忙脚乱。人们在为不断上涨的医保缴纳金烦恼不已,理论上缴纳医保可以防风险,但未来风险防范越多,也就意味着现在多日子越难过。对于富人来说,“生命无价”,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到了医院,要命还是要钱,要自己还是要子女,只能择其一。生命有价,这是残酷的生活真相。


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他们享受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只接触家人和老师同学,几乎隔绝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他们的世界,是书本上提供的高度抽象和美丽的词汇,是网络世界投喂的虚拟生活。【中国亮点外脑智库创办主席罗卫国精读过的文章】当他们遭遇真实世界时,其本能不是去理解和同情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而是故意装作看不见,或者居高临下批判之。明明是一个普通人,却把自己的小世界当作社会普遍规律,将文字世界当作金科玉律。


自诩精英的人士,理解那些手握合同下乡租地的大户,却没办法理解丧失了劳动和生存机会的拾穗老农。他们一边鞭挞贫穷、落后的现象,不断在网络上塑造“大凉山”意象,编排“女人不上桌”的剧情,一边却毫不客气地批判地方政府移风易俗的努力,看到“公权力”干预私人生活,就浑身紧张。他们不了解,穷人和富人,城市人和农村人,其关于私权的物理空间和观念世界,并不一样。


能够让不同人相处的,似乎只有依靠短视频平台上。在这里,人们可以看见各种恶搞穷人,奇风异俗足以勾起人们的猎奇心理。在短剧里,进城农民工阿姨的二婚对象是超级富豪,这位超级大boss帮忙农民工阿姨教训了平时狗眼看人低的市侩亲戚。“爽剧”虽然魔幻,却是现实主义。世界并不相通,人们看得见对方的生活,却无法进入对方的世界。互联网破圈却可能在制造价值撕裂。不同圈层的许多人都在内循环,中产鸡娃,底层子女上技校,富人吃老本,大家互看不顺眼,却也无可奈何。


社会上充斥着一套“为你好”的话语,道理都对,似乎也是出自善意,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缘何如此?这是因为,这种话语本身就是精英视角,表面上悲天悯人,却充满了歧视。人们宁愿相信阴谋论,也不愿意去接受所谓的善意。



这是一个没有个体主义的个体化时代。人们已经从家庭、村落、单位等共同体里面出走,打破了一切与生俱来的束缚。个体似乎无所畏惧,摆脱一切,吞噬一切,却无所适从。每个人都想独立于他人,却无时不刻不在依赖和利用他人


人际关系物化,是一个普遍现象。交往不再是基于休闲、爱好、品味、情感等精神需求而存在,也不再是基于互惠、合作、助人自助等社会需求而维持,而是基于利用、兑现以及独处而存在。人们都在以销售思维看待交往,一切人际关系都可以量化,交往圈就是销售的基本盘。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得看他是不是潜在消费者。如果对方没有价值,那就得在最低限度上保证自己在交往中不吃亏。走亲戚利字当头,计算礼物往来。所有人都这么想,人情范围逐渐萎缩,人们都习惯于关起门来过小日子。


很可惜,门外是利益,门内也充满算计。婚姻已经是一个历险,彩礼、房产等是防婚姻风险,也是保障。因此,高额彩礼广泛存在,并不是因为陋俗,而仅仅是因为今天彩礼所承载的人际关系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彩礼是合两家之好的信号,今天,彩礼是断两家关系的保障。


对于很多人而言,哪怕是至亲,也充满算计,围绕着养老财产继承,兄弟姐妹间总是充满斗争。老人自养已是普遍事实,他们能够单过,或许还能避免家庭矛盾。一旦需要人照顾,总是鸡飞狗跳。愿意赡养老人的小孩,往往是因为老人有存款。一旦没办法继承财产,立马可以翻脸不认人。


其实,大家都没准备好自己过好自己,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面对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家都猝不及防。哪个老人不希望子女膝下承欢?自养和单过只是无奈之举罢了。哪个年轻人不希望潇洒自如?但他们却困囧于周边的各种人际关系。陷入人际困境中的个体,人人都在逃避,过着“无人知晓”的生活一些年轻人去往鹤岗,与其说是去追求松弛的生活,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逃离。


“看见”和“被看见”已经成了今日社会的奢侈品。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公共场所见义勇为得考虑可能付出的代价,老人倒地,得思考一下扶不扶,最好找个见证人;火车上医生救人,列车员得登记医生行医资格,就怕被救的人反咬一口。连基层治理都流行敲门行动,防止独居老人去世多日无人知晓。


人们可以逃避一切外在的关系,唯独无法逃避自己的内心。我们如何与时代相处,这句话往往可以转换为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独处是一种社会能力,看似是个人强大的结果,其实得建立在完备的社会制度上。



我们很可能要进入一个存量竞争的时代,社会越来越拥挤,都在透支一切涌入安全地带。年轻人组成了考试大军,考编、考公、考研,目标一致:上岸。


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和增量改革,让我们似乎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只要努力奋斗,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殊不知,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这并不是一个规律。另一个潜在规则是,当资源和机遇变得有限是,努力奋斗仅仅是维持存量的策略而已。人人都在内卷,各行各业都可能在卡位,干得多未必会上升,但干的少肯定被淘汰。


为了不被淘汰,透支的逻辑渗入了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个体、组织都在努力卷,在透支未来,透支关系,透支上一代。以至于,透支到了不管不顾的程度。透支本质上的是信心和预期。个人透支,是因为相信努力就会更好。组织透支,也是相信未来更加美好。在金融资本加持下,透支的杠杆不断加大。互联网金融以前所未有的渗透率殖民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彩礼贷、接力贷等,在冲垮社会安全阀。全国各大城市的临工市场,都存在“网吧大神”,他们白天打零工,晚上上网打游戏,不婚不育,过着极简生活。


在人人都在上升的时候,内卷这个词流行不起来,躺平是一个贬义词。但存量竞争时代,躺平和内卷并存。人们在同情性理解“卷王”和躺平者,内卷是为了躺平,躺平也往往是因为卷不动。人们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变化中,切换自己的行为逻辑。如今,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大神”。年轻人逛街,可能真的只是逛逛而已,而不是消费。他们逛了800/1000的衣服香水没买,但买了一杯20的奶茶。这个奶茶是个联名款,杯子适合拍照,他们感觉自己也是时髦人。


身份,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在标签着每个人。人们在乎自己的身份,且越来越为自己的身份而战。只不过,在卡位过程中,这种身份意识,很可能只能通过自我赋予的情绪价值来实现,并不能在客观上改变自己。


1、每月办一次“新利益课堂” 2、每年建一个“亮点学习谷” 3、两年建一个“博导科技城” 4、五年出一本“罗卫国随笔” ©版权所有: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601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