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院长罗卫国
2024年的三个人:李娟、冯骥、刀郎
发布时间:2024-10-10



刀郎、冯骥和李娟


看剑


恩爱与危机


中国人发明词语很有意思,恩爱,恩爱,在夫妻之间是分不开的。

这是李安导演的感悟。

危机,危机,有人临危忙乱,有人化危为机。

2019年,就有人预言,未来我们回首,会发现,2019年是后来最好的一年。

口罩时代过去后,我们以为经济会向好,结果,经济持续下行,人心惶惶,

上面各种刺激,下面各种挣扎,很多偏远的市县不同程度地断福利、延迟工资发放,甚至有大城市的财政也基本保证正常运作,就别提什么投资发展了,没那个钱了。

活着,活着,能活着似乎就是幸运了。


江山不幸家幸


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文章憎命达,

还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讲的都是在纷乱的时代,文艺却有巨大发展,远有百家争鸣,中有魏晋风流,近有民国新说,似乎文艺者总是对时代的阵痛过于敏感,能开风气之先。


2024年的三个人:李娟、冯骥、刀郎


第一位是个人:李娟。


李娟的文字,主打一个细碎日常,在两个民族的日常摩擦中,表现自己的小美好,小慌张,小算盘,它融合了日常与远方,呈现出一种具体的包容心,对越来越撕裂的人际阶层,是一种有效的缓冲和反思。


李娟,籍贯四川乐⾄县,1979年出⽣于新疆奎屯,1999年开始写 作。⽂字多围绕个⼈体验展现新疆阿勒泰游牧地区的⽣存景观。曾在 《南⽅周末》、《⽂汇报》等开设专栏,出版有个⼈散⽂集《九篇 雪》、《阿勒泰的⻆落》、《⾛夜路请放声歌唱》,⾮虚构⻓篇《冬 牧场》及“⽺道”三部曲。曾获“⼈⺠⽂学奖”、“上海⽂学奖”、“朱⾃清 散⽂奖”、“天⼭⽂艺奖”等。

李娟的破圈,是在今年热映的《我的阿勒泰》爆火后,这部反映新疆原生态日常民生的散文剧,情节缓慢,镜头唯美,没有狗血剧的情节反转,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硬是冲上了热搜,

似乎人们注定在看完各种流量剧后被这样一部带着诗与远方的陌生美所戳中,所趋之若鹜,而后惊讶地发现,镜头里的新疆,李娟笔下的新疆,和旅游中的新疆,是三个不同的新疆。


李娟的文字,对于很多小资中产是治愈,是远方,但对于她自己,更多是升华,是对悲伤的遗忘,

甚至是她坦承的最初的那一点虚荣心,那一个作家梦,而为此坚持付出,直到收到回报,直到版税千万,直到破圈,直到被网络议论纷纷,成了很多青年的精神投射,直到——自己可以放弃写作而彻底躺平。

在李娟笔下,有让人生厌的外婆,让人哭笑不得的少数民族,有面对自然洗礼的敬畏,有反思人类贪婪的无知,也有不时流露出的作为所谓的文明一族的优越感,

但这种优越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打脸,现实总会教会李娟,牧民的朴素智慧并不需要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的过分援助。


第二位是冯骥和他的团队。


黑神话悟空的出圈,火爆程度差点被马斯克带到火星上。

冯骥团队的出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游戏界一直零产出的3A游戏实现逆天改命的神话,目测是今年最为励志的文化输出了。

游戏科学让我们看到了初心和理想的可贵,也看到了一个团队坚守的力量


一个人,可以做到让一家人衣食无忧已经相当不错;但做成一件大事,非得集团队之力不可,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处处地地讲政治,窝里斗的老环境里,能齐心协力干一票大的,真地值得我们庆幸和反思。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火星上打黑神话的画面。马斯克把自己的脸P成天命人的模样,无可厚非,蹭流量的行为本身是个常规操作,关键在于其目的是否正当。


第三位是刀郎和理性的稻米。


继2004年、2023年二度爆火出圈后,刀郎在今年8.30线上演唱会后三度爆火,微信指数至今一直保持在十亿级别的热度。

刀郎这次再度回归,赚钱肯定不是主要目的,当然养团队,买装备,租场地,都需要钱,谈钱并不可耻,但对于刀郎,只谈钱就太小器了。

刀郎的主要目的,在《山歌寥哉》的文案中已经隐约有流露了:

该专辑结合了《聊斋志异》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


说大点儿,是民族文化的当代复兴,从接地气的传统文化切入,刀郎有这个使命感,纵观他出道以来的作品,都是结合民族音乐来进行整合创作便可见一斑。这张专辑也获得了圈内认可。

2024年,该专辑获得华语金曲奖2023年度十大华语唱片 ;同年4月23日,专辑入围第二届浪潮音乐大赏年度专辑的奖项;专辑中的歌曲《罗刹海市》入围第二届浪潮音乐大赏年度歌曲的奖项;刀郎凭借该专辑入围第二届浪潮音乐大赏最佳男歌手的奖项 。


不过,刀郎已经不需要音乐圈的认可了。民众的声音和流量的走向就是对刀郎的最大认可。


《西海情歌》抄袭《黄昏》?


有人说他的《西海情歌》是抄袭了周传雄的《黄昏》,我专门找去听了下,唱着唱着确实容易串曲儿,但在电子琴上弹出来,你会发现刀郎的曲谱是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进行的,而《黄昏》则是明显的大流的西方七声音阶。

我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只是单纯热爱音乐,凭这点了解,斗胆推测肯定不是抄袭。

还有网友从两首歌的境界、前奏和刀郎的人品去判断,但我觉得最能说服大部分听众的,还是专业人员的评断吧。既然这两首歌都火了这么多年,没有专业人员来质疑,想必也知晓二者实在就是两首歌。


谈到人品,引一段唱片业内人士的话来供大家参考:

“一个歌手来到异乡,深入到新疆各个地区,将各种器乐、各种独特的演唱方式结合成一张流行音乐专辑,这本身就是艺术家的精神。”


艺术,最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艺术家最宝贵的也是创新,我无法想象早就以艺术家精神来要求自己的刀郎,会为了什么目的去掉节操地抄袭一首港台流行音乐。

几年前,我记得有人说李荣浩的《老街》抄袭了周杰伦的《上海1943》,但有专业从员说不是,单纯听旋律相似就不能断定为抄袭。前者是致敬后者。


回头说到刀郎的这种文化使命,我觉得和网上很多人认为他已经是一个音乐家的水平和作为,是互相吻合的。

知不知道什么是神?

有人反感把刀郎说成神,这其实是概念没搞清,大家对神的理解不同,那种神话中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也叫神,很多人心中做了其他人做不了的事的人也叫神,这两种神当然不是一种神。刀郎如果是神,肯定是后一种神。

至少在融合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这一块,刀郎不是第一人,前有罗大佑、后有周杰伦、王力宏,还有窦唯等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尝试过,

但不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比如周杰伦,用天赋玩着玩着,就把周氏中国风做成了招牌,但就歌词和旋律的融合度来说,里面是少有有机关联和深度叙事的,批判和反思自然也就谈不上了,有人说这是有肉无骨,确是一针见血。

还有走向过高偏离民众,说的就是窦仙儿了,听得不多,不多嘴了。

只有刀郎,几以一人之力,为爱发电,为民代言,哼哧哼哧出了两张整合专辑,这年头出专辑,对于商业歌手来说就是作死,但音乐家刀郎做这个是舍我其谁?

如果说《世间的每个人》专辑,只是尝试融合新疆元素,整体的概念最后是超过了新疆地域,升华出了一些普世的哲理,接地不够,还在摸索(怪不得有几首歌我甚至听出了许巍的味道),

那《弹词话本》和《山歌寥哉》就直接是:谁与争锋!

尤其是《山歌寥哉》这张专辑:

文字层面有高密度、讲文采、用典化用自然,

内容层面兼具故事性、思想性和多重阐释空间,

编曲层面民族乐器和西方乐器相得益彰,不拘一格而统统服务内容,

作曲层面融合流行与广采民歌,新与旧在碰撞中激发民族文化基因,

因而有了内在的统一逻辑,

这种听起来既土气又高级的音乐,让人的听觉焕然一新,有一种浑然天成,本该如此的“既视感”。

这是《山歌寥哉》被奉为“神作”的根本原因。


刀郎借线下演唱会,在传播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意无意间也渐渐在塑造新时代的听觉审美,甚至会对我们扭曲的价值观有矫正之功。

如此看来,当初有人说,刀郎以一人之力推动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确实不是瞎吹。


恐怖的指数与可期的稻米

笼统看微信指数,刀郎和其它百万级别的热度歌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过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刀郎早就彻底脱圈了,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和这个音乐圈格格不入,即便旁人规劝,他也好意放低姿态融入,但结果是根本无法融入,甚至还含蓄地说了句“斗不过”,在几次挣扎后,终于在开完“谢谢你”世界巡回演唱会后的2013年,彻底隐退。

刀郎的粉丝被亲切地叫为“稻米”,我不太知道原因,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告诉我一下。

刀郎的粉丝,我认为,比刀郎本身的责任更大,除了不给刀郎招黑这一基本素质外,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歌迷这一组织本身潜在的力量。

区别于饭圈文化,刀郎从来没有请团队买流量,组织什么软硬兼施的粉丝洗脑术,提这些词儿我都觉得对不住刀郎。

刀郎简单,简单到可以和线下的粉丝直接面对面吃饭喝酒;

刀郎单纯,单纯到抱持艺术家的赤子之心,线上演唱会所有的打赏都捐给了公益组织。

刀郎执着热爱音乐,在全国各地采风,把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写进歌里,唱进民众的心中。

在粉丝经济时代,一场全国巡回的演唱会可以拉到一个城市的GDP,一条龙的服务全活起来。而比之更让人震撼的是,作为民众组织的歌迷,可以在线上线下形成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拥有让所谓的主流闭嘴甚至生畏的话语权。

2023年,《罗刹海市》引起的网暴诸多明星事件,到底里面有多少复杂的历史真相,可能还需要时间来揭露。

但从大方向上看,民众的方向似乎也不是完全错的,只是这样百万千万巨大的能量,能把事办好了,也能把事办砸了,至少“网暴”本身就欠缺理性和基本的尊重,刀郎方对此事选择不回应,确实很难回应。

当民俗带着情绪组织起来,很可能会走偏,社会呼唤更多的理性讨论,而不是骂一通解气,本质上并未解决任何社会问题。

就是说,像刀郎这样的音乐人才,想独立搞音乐的音乐环境没有变化,音乐圈的各种不良规则没有变化,单纯地网暴某些人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只会显得手段不高,最后沦为一地鸡毛。

我们呼唤有机的组织,呼唤那个无私、正直且智慧的领导者。


2024年,

有了个人指向的李娟,

团队指向的冯骥,

民众指向的刀郎,

也就够了!



1、每月讲一次面授课 2、每季建一个学习谷 3、每年开一次学友会 4、每五年出一本亮书 ©版权所有: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601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