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院长罗卫国
全球大佬“父亲节“论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03





在商场上决断果敢、说一不二的企业家们,回到家中也会像大多数父亲一样,卸下坚硬的盔甲,为儿女的教育倾注心血。


今天是父亲节,和你分享几位商界大佬“爸爸”的故事。他们虽各有一套育儿“方法论”,但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最宝贵的?又该如何把它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什么是最好的传承?他们的摸索和思考,或能给你启发。祝爸爸们节日快乐!



一、做你自己


“股神”巴菲特最感激父亲的一点,是年少时父亲总是无条件支持巴菲特自己想做的事。“他没有把他的生活强加在我头上。”


而这一点,也成为了巴菲特教育孩子的信条:做你自己,追求你自己的人生道路(Forge your own path in life)。


作为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走上了一条与商业完全不同的艺术之路,成为了一名音乐家,甚至还拿到过艾美奖最佳配乐奖。


在他眼中,巴菲特属于那种“抓大放小”型的父亲:不会给孩子们具体指令,但极度重视孩子价值观的养成。


“经济财富可能在拥有后再失去。但价值观是稳定的财富,这才是我们所能赢得的最重要回报。”


在一次采访中,彼得透露自己从小从家走路去上公立学校,到了25岁建立起了一定的财富观,才被告知家底有多厚。


他不仅和普通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甚至还为了自己的音乐会四处筹款,被大家戏称为“富爸爸的穷儿子”。


直到2008年,巴菲特才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出席了儿子的音乐会,其时彼得·巴菲特已经年过半百了。


在给儿子站台时,“股神”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看看给我儿子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巴菲特曾在1986年向《财富》杂志透露,他将把自己大部分财富都捐赠给巴菲特基金会,而不是留给他的孩子。


许多人都对此感到震惊,巴菲特却表示:“我的孩子们需要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成就来赢得尊重。”


“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想做什么事情,我都会支持他们,” 巴菲特说:


爱,是父母能给到的最好的起跑线。



二、敢于冒险


亚马逊创始人、CEO贝佐斯是一个“朋友式”的父亲。他有四个孩子,其中还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养女。


孩子们在家会取笑贝佐斯唱歌,嘲笑他记不准词语,时不时就会吐槽父亲。


比如,贝佐斯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尤其是丘吉尔的话,但是经常出错。他也任由孩子们批评:“这根本不是丘吉尔说的!”


和大多数的父母不同,贝佐斯的心很大。


在孩子们四岁的时候,贝佐斯就允许他们使用小刀,等他们长到八岁,孩子们就可以操作电动工具。


为什么贝佐斯允许孩子做如此冒险的行为?


因为他认为,冒险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应对失败,帮助孩子们学会衡量风险,让他们更加自信,不对人生设限。


贝佐斯也是秉持“尽量少干涉”的育儿理念,假如孩子不可避免地不幸伤到自己,这一刻恰好也是他们学习的机会。他很认同孩子他妈的理念:


我们宁愿养一个缺根手指的孩子,也不愿意养一个经历匮乏的孩子。


贝佐斯还分享过,他认为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子女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而不能为自己天赋异禀而沾沾自喜。


“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很容易为自己的天赋沾沾自喜——比如‘我很擅长运动’‘我很聪明’或‘我数学很棒’。你可以为具备某种天赋而感到高兴,但不能因此骄傲,让你引以为豪的应该是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我很幸运,和孩子关系很好。这种工作与生活的和谐,是我一直试图教给亚马逊年轻员工和高管的理念,特别是刚来亚马逊工作的人,”贝佐斯表示。


“人们总是问我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我的观点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你已经假定了这两者存在天然的矛盾。实际上,如果我在家里很开心,我就会充满活力地走进办公室;如果我在工作中感到快乐,我就会充满活力地回家。它实际上是一个循环,不是一个矛盾。”


三、同理心


微软40多年历史上仅有三位CEO,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和萨提亚∙纳德拉。


和另两位的高起点不同,纳德拉出身于印度一个普通家庭,21岁到美国攻读硕士,1992年加入微软,在2014年临危受命成为CEO,带领微软度过“中年危机”,重回市值巅峰。


不少人将微软的再度崛起,归功于纳德拉倡导的新企业文化。


纳德拉在他的书《刷新》中强调,“技术革命的核心在于人和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品质,现实世界越是被技术浪潮前所未有地颠覆,同理心越是难能可贵。”


纳德拉非常强调同理心,认为失去人文关怀的技术一无是处。


而同理心的背后,纳德拉把功劳给了他的大儿子扎因。


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纳德拉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其中大儿子出生时即罹患脑瘫。


1996年,纳德拉刚刚加入微软4年,大儿子出生。由于宫内窒息,患有重度大脑性瘫痪。妻子也因此不能工作,得照顾孩子。


“由于儿子的状况,我每天都需要保持同样的热情,那种从我父母身上学到的对知识的热情和同理心。在家中如此,在工作中亦是如此。


无论是在拉丁美洲、中东还是美国的某个城区,在和人们见面时,我都会去试着理解他们的思维、感受和想法。


身为一位有同理心的父亲,加上探究事物核心和灵魂的渴望,使我成为一名更好的领导者。”


因为儿子扎因,纳德拉将同理心置于一切的中心——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产品、对用户,抑或是对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


“我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人生起伏,才能培养起同理心;要想不受苦受难,或者少受苦受难,就必须接纳无常。”


纳德拉说,“如果你能够深刻地体会无常,那么你会获得更多的宁静,你不会因为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而反应过于激烈。而只有到那时,你才能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深深的同理心和慈悲心。”


在纳德拉的家里,有几点坚持:


1. 支持孩子追求梦想


纳德拉的童年非常快乐,他也希望能将这样的教养风格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我的父母为我营造了自由的成长环境,让我可以自主设定人生步调,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罗卫国“新利益”学习谷——家长应该聚焦于孩子的茁壮成长需要什么。


2. 到家立即转换“父亲”角色


尽管纳德拉工作再忙,回到家立刻就会切换到“父亲”的角色,而不再是微软CEO。他会陪孩子做功课,跟家人围坐在一起,公私分明。


3. 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纳德拉自称是全家的IT管理员,不仅会限制孩子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还会给孩子划定可以浏览的网站。


作为父亲,纳德拉会看孩子们在电脑上看了什么、做了什么,当然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用电脑的所作所为都要上报,一切娱乐活动(包括看多少部电影、玩什么样的游戏)都要向父母争取和谈判。


4. 养宠物


纳德拉和妻子非常感谢家里的小狗。这只狗对于纳德拉一家而言,不仅仅是一只宠物,更是为扎因提供重要情感支持的伙伴。


“养宠物会带来一种不同的陪伴和责任感,有一个生命在等待你回家,这是一种特别的情感联结。”纳德拉相信,宠物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沟通。


四、平常心、多交流


万通创始人冯仑是一个“导师型”爸爸。


在冯仑60岁的时候,他的女儿冯碧漪曾写了一篇文章《老爸六十》,记录下了自己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变化:


小的时候,父亲是别人口中的“传奇”,更像是个象征意义的父亲符号;


叛逆期时,父亲的形象充满了撕裂,一面是那个被大众熟知的“企业家冯仑”,一面则是一个总不在家,并好像对此没有太多愧疚感的“爸爸”。


在经历一次次别扭、委屈、碰撞、争吵后,才一步步真正走近了父亲。


他不再只是个象征意义的父亲符号,也不再是充满光环的、社会化的“冯仑”。他变成了一个“人”,有血有肉,有自尊、有坚持、有骄傲的人。


而现在的他们,不仅是父女,也是工作中的伙伴、搭档跟战友。当然,更重要的,父亲冯仑成为了女儿进入社会后最亲密的导师。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冯仑笑着说:“一直觉得教育这词有点大,我没什么教育,就是爱跟孩子聊聊天。”


作为父亲,冯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给女儿提供一些关于人生和事业方面的指引,希望她在生活和事业方面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分享了他数十年在做事做人方面的九条体会。


1. 先算是非,后算得失


2. 平时比追求,战时比底线


3. 领导是管理自己,不是埋怨别人


4. 简单比复杂更重要


5. 说话比思考重要


6. 收场比开局更重要


7. 勤奋比运气更重要


8. 自由比财富更重要


9. 平常心,正常态


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快乐与自由呢?


他和女儿分享,其实就三件事。


第一,不算小钱。


人一辈子,要生活的自在,不需要很多钱。要先算是非,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要介意得失小钱。


第二,不算时间。


有时候,我们会困扰于在一个时间或者时空内,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自己成了时间的奴隶。如果说你可以做到不算时间,你有大把的选择,你就会很自在,特别自由。


第三,没有角色。


一旦你有了身份标签,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和这些身份标签相配合的角色。所以,要减少角色,最好是没有角色。


冯仑在信中写道:


“平常心就是可高、可低,可苦、可乐,可易、可难,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坦然接受而不生怨恨,不投以异样的目光。


有了平常心,就会有正常态,有了正常态,也会正常说话,不矫情,就可以和所有人很好地相处,也可以接收所有真实的信息,按照正常的人的行为方式去做事,从而使周围的环境、生态变得更良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做事情也就更容易做得更好。”


五、坚持、变强


作为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女儿,一直攻读计算机专业的柳青却无法去父亲创办的公司实习或工作。


因为柳传志早早就给联想定下了“天条”:子女不能在联想任职,甚至实习也不行。


虽然没有受到父辈在职业上的蒙荫,但柳青从柳传志的教育中收获了源源不断的人生养分。


1996年,18岁的柳青考入北京大学,攻读计算机。


2002年,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的柳青通过了18个人的多轮面试,成为了高盛的一名投资银行分析员。


基层分析员的工作十分辛苦,柳青曾一度难以坚持而向父亲诉苦,柳传志则告诫她:“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父亲的鼓励下,柳青坚持了下来。入职6年,柳青晋升为高盛亚太区执行董事;入职12年,担任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


“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培养了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让我受益终生,”柳青说。


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女儿柳青,柳传志开玩笑称“她本来也没多大能耐”。


而柳青似乎不太服气,在微博上@柳传志,说“其实我觉得我还凑活”。


其实受到父亲柳传志潜移默化的影响,柳青骨子里也很要强,自然不希望只被看作“柳传志的女儿”。


2014年柳青加盟了滴滴出任首席运营官,第二年便升任滴滴总裁,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二高峰。


柳青准备去滴滴时,母亲龚国兴明确反对,但柳传志没有阻拦。柳青当时经济能力充分,事业生活平衡。去滴滴,意味着放弃让许多人羡慕的生活,走上一条更崎岖的路。


柳传志问柳青:真的下定决心了吗?以后任何苦都不能叫苦,那是自己选的路。尤其是大环境变化,竞争激烈,可能随时遇到没有预见的困难,到时候你能不能承受?


柳青回答:我可以。


柳传志和夫人便不再阻拦。


“我们家一直是这样子的,很少说是给具体建议,都是比较务虚。”柳青说。


柳传志曾建议年轻创业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柳青眼中,父亲的这句话并非“心有多大,就要跳到多大的舞台上”,而是“心有多大,我就要创造多大的舞台”。


2019年,75岁的柳传志正式退休。当下的舞台上,正闪耀着的是以柳青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


正如柳传志曾经希望看到的一样——或许有一天自己已经退出江湖,而柳青越做越热闹,人们会说“看,那个打球的老头,是柳青的爸爸。”

1、每月讲一次面授课 2、每季建一个学习谷 3、每年开一次学友会 4、每五年出一本亮书 ©版权所有:罗卫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6014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