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水姐
2021-07-11 08:00
罗卫国:我以前的在北大未名湖后面的一个湖,叫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就住在朗润园里,我散步的时候经常遇到他,他还给我的书《责任编辑》题写过书名!
今天,7月11日,是季羡林去世12周年的日子。
他活了98岁,高寿。
季羡林真的很“苏东坡”。所以我想写他。我发现最近坏消息有点多,所以我尽量挑一些能让人想起来就会心一笑的人来写。
季羡林在《长寿之道》里总结了“三不主义”和“用脑长寿”。所谓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他呢,也不是反对锻炼,只是反对“锻炼主义”,非得让所有人都动起来。他其实也经常会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现代人太强调身材管理了,他说“卡路里、维生素统统都去见鬼”,其实想想也是啊,即便管理好,也未必能健康长寿,活得太精致太算计了。不好。
据说,他的早餐半个世纪几乎没有变化,就是烤馒头片、清茶和花生米。他每天必吃的东西就是7粒花生米和2个西红柿。
除了不锻炼,不挑食,其实,不嘀咕才是最重要的,“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啊,这句话,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背下来!
他对生死呢,总体来说,也是看淡的。他觉得他是死过一次的人,1967年12月以后的每一天,多活一天就等于多赚了一天。死亡什么时候来,都无所谓。
在《长寿之道》里,除了三不主义,还有一个“用脑长寿”,他是这么解释的:“一个人绝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除了他自己写的长寿经验之外,别人还用以下几点来总结:
第一,他的家庭算是美满的,妻子品德高洁,令他愉悦。季羡林写过,“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她对待任何人都是忠厚诚恳,从来没有说过半句闲话……”。另外,虽然他与儿子关系不好,断交了十多年,但最后也能冰释前嫌。他的一生,没有放不下的事情和遗憾了。
第二,写散文可以排遣郁闷;养猫呢,使人不会太孤独;喜欢花花草草,则可以移情。这些爱好,普通人也可以学。
第三,他的生活非常规律,一般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进行学术研究或写作,中午小憩一会,晚上十点则准时睡觉。睡眠好,对于身心的修复能力就高。
第四,儒家式养生比道家式养生更适合日常生活和普通人。一般人总认为,道家才是养生的正统,其实儒家的也不错。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认为:“真正影响中国人养生观更深者,应该是儒家”。
比如《论语》强调“仁者寿”;《易经•颐卦》强调“养正则吉”;《孟子》强调“以直养而无害”,而《荀子》则说“美意延年”。
什么是美意延年?大意是,对一切乐观的人,能够健康长寿。
儒家的代表人物,活得都算长,比如孔子73岁、孟子84岁、子贡71岁、子思82岁、子夏88岁。颜渊算短寿吧,也过了40岁。人活着,不能活得太虚无缥缈了,大搞玄幻、迷信,崇拜仪式感和形式主义,追求飞升、升华、神仙感、少年感,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在现实生活里走路或奔跑,天空里都飘满乐观的彩云。
季羡林有一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就是,他的人生,40多年都在一个人专心研究学问。
注意,是一个人!独自!所以他能精通12国语言,通晓14门学科。
这40多年的具体构成是这样的:
1、10余年中小学:他先后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省立济南高中。
2、4年大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德文。
3、12年留学:即1935~1946年在德国。1935年,在冯友兰的帮助下,他获得交换生资格,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于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他被迫又在德国逗留了5年,到1946年才回国。12年中,他只学习、吃饭、睡觉,从不旅游、几乎不跳舞社交。
4、16年北大任教独身治学:回国后,经陈寅恪先生推荐,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兼任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学术,他孤身一人16年,后来才把家属接来共同生活。
这前前后后一共四五十年,他只干一件事,奠定了无人能及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耐得住寂寞,完全一个人独行。
他这一辈子,就在看书。他的书斋藏书据称有6万多册。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全部存放着书。
他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的弟子蔡德贵说:“季羡林生活中最大的情趣,一是看书,二是看书,三还是看书”。
他深信“开卷有益”这句话,他特别欣赏鲁迅先生读书的方法——“随便翻翻”。我也特别喜欢随便翻翻,没有负担,就是养心。
我个人认为,一辈子会读书的人,是不容易老,也不容易死的。
他非常推崇的人物和作品包括:司马迁和《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煜的词;苏东坡的诗词文;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这可算一个名人认可的大众书单吧,也推荐给大家周末时,可以随便翻翻。
他喜欢《史记》,当然一是因为非常肯定司马迁的天才,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司马迁的遭遇是不可复制的,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
他也喜欢陶渊明的诗,纯任自然。陶渊明的作品就像酒,越陈越香,在他活着的时候及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被列为中品,再后来才被视为上品,但这是必然的;
李白的诗,杜甫就是头号粉丝,写出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极高赞誉。季羡林说,李白的诗都是一气呵成的,一气不可抵御,无人批评,只有赞誉;
他还说,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即诗、书、画,而苏东坡是五绝,诗、书、画、文、词,季羡林评价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最全面的天才。
说起这个天才,这里必须再写写的是季羡林与苏东坡的缘分。苏东坡真的是任何时代的人的精神疗愈大师,作用是如此确切。
季羡林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在去医院动手术的路上,忐忑不安,就一直在“单曲循环”背诵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路上,不知道背了几遍。
在手术的过程中,又在默诵苏东坡的《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他认为东坡的词里有一股力量、一股气势在后面推动着你,让你非读下去不可。这种气势,能够让人抵御心里的怂、沉郁和不快等等负面情绪。
十年浩劫中,他受尽磨难,但后来回忆起来,他将自己住过的牛棚形容成大院,将自己看作是孙大圣。苦中作乐,永远乐观,才是解救自己的唯一方法。
苏东坡就是乐观精神的极致供应商,季羡林也是,他说“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中国亮点外脑智库创办主席罗卫国编于2022年中秋节】儒家的养生方法,就是乐观。
季羡林也写过《游石钟山记》,致敬自己的偶像——
“‘楚江万顷庭阶下,庐阜诸峰几席间’,难道不能算是宇宙奇迹?我于此时此地极目楚天,心旷神怡,仿佛能与天地共长久,与宇宙共呼吸。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不已。我想到自己的祖国,想到自己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勤奋劳动,繁殖生息,如今创造了这样的锦绣河山万里。不管我们目前还有多少困难与问题,终究会一一解决,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真有点手舞足蹈,不知老之将至了。这一段经历我将永远记忆。”
是啊,借以上这段话和大家共勉,终究,我们都要相信,未来都会好的。这个世界一定会好的。困难和问题,终究会一一解决。要深信不疑。